top of page
牛雜
ox magazine
Discover
牛雜25期
城市中的漫遊者 現已出版
Home: Blog
Recent Posts
Archive
淺談廣深珠實驗藝術:空間、觀念、田野
文:何俊彥 想象的空間、構思的概念 大約在十年前我開始在西方學習現當代藝術。包括藝術史和藝術創作原理,主要是在學院和美術館機構裏學習。2009年參觀威尼斯雙年展,在主展場Giadini(花園)我發現了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由一些簡易木框架搭建的開放「房子」,用一些中國工地...
空間/非空間
文:李綺琪 「空間」的定義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當談及一個藝術空間時,「空間」這個詞的定義就更多樣化了。「空間」在藝術團體裡的意義,簡單地說就是有一個實體的營運空間。也可以解釋為一個團體內在的結構、模式或方向。 「藝術無國界」成立至今即將要邁入第十年。從成立到現在,...
社團與電影政策現況及未來
文:何家政 近兩年澳門文化局發生了劇烈的人事變動,同時對文化及藝術類社團(下稱:文藝社團)的年度資助有所減少,加上去年法務局推出《檢討行政條件制度》公開咨詢等,這期間本澳文藝社團的生存問題又再次被突顯出來,過去十年我參與了本澳電影推廣社團「拍板視覺藝術團」(下稱:「拍板」)...
澳門戲劇團體的生存狀況
文:莫兆忠 新近出版的《2016澳門戲劇年鑑》中,記錄了87筆現代戲劇演出,以及42個演出及活動團體。 從資源上看,澳門的劇場演出(不包括學校及社區巡演活動),一般分為不靠資助自行製作(包括商業劇場)、向政府申請資助部份經費、由政府部份主辦的演出,以及參與澳門基金會主辦的「...
淺談「牛房」
文:沈浩然 2017年10月1日起 ,「牛房倉庫藝術空間」(前稱婆仔屋藝術空間)撤出「牛房倉庫」,對我來說,就像自己的某一階段也跟著結束。 2002至2008年,我曾於在「牛房倉庫藝術空間」(下稱「牛房」)工作,早期負責佈展,後來兼任一些行政財務的工作。那時候,到「牛房」參...
難以擺脫的「常態」──牛房的營運桎梏與離地的政策
文: 黑黑(本地藝文作者與編輯) 澳門的民間文化社團眾多,其中不少也有自己的空間,多作會址辦公或練習等用途,但很少會對公眾開放。回歸後,在機遇和文化發展的趨勢導向之下,一些由民間團體營運的藝術空間開始出現,這些空間與社團會址有著本質上的分別,大概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牛雜20期「民間 藝術 團體」編者的話
文: 李少莊 去年九月民間藝術團體「牛房倉庫」(下稱「牛房」)從場地「牛房倉庫」撤離。對開拓並經營那個空間十四年之久的「牛房」來說,「撤離」的影響不只是團體的內部運作和將來的計劃,也不是由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地方或是找另一些場地舉辦展覽就可,而是令我思考「實體空間」對一個團體的...
鄧樹榮 「創作與修行 」講座紀錄 無、有、簡約、身體、空
日期 : 3 月 18 日 主持 : 譚智泉 講者 : 鄧樹榮 文字記錄 : 楊冠瑩 攝影 : 施援程 譚智泉: 如果演繹是創作的呈現,那我相信修行可能是自我不斷發現的過程。曾看過樹榮老師的一篇訪問,他提及人生最重要的追求是找到一個最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方法。當中有兩個關鍵詞,...
手談坐隱── 杜詠琪 這是我們要的平衡,或這只是對我們的制衡
文: 喬亞 相片由澳門文化中心提供 (文章含部分劇透,慎入) (題出林蔚昀《平衡》) 一、 10 年前的「五.一」國際勞動節,提督馬路與白朗古將軍大馬路的交界響起幾下槍聲,澳門的一個新時代由此開啟。 翌年起,特區政府推出「現金分享計劃」,人人有錢分永不落空,鄰埠人聞風而至爭...
臺灣獨立藝文空間生態 臺北生活五年之淺見
文/攝影 : 李卓媚 五年前,與一般澳門人一樣,經由旅行和網路, 接觸到的臺北都是美好印象,對這個地方充滿幻想,當然,與澳門相較之下,臺北對生活的熱度、見識和機會確實優勢很多,起碼有條件和能力經營正規的藝術大學,但目光放遠,朋友們最常說的一句:「澳門是藝術沙漠,臺灣是海市蜃...
Home: GetSubscribers_Widget
Home: Contac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