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的日子——澳門後牛房實驗場駐留兩周隨筆
藝術研究計劃2019 文:胡燕子 這是熟悉又陌生的旅程,就像擁抱一個無數次擦肩而過的友人。 和澳門的緣分從2013年冬的MIPAF澳門國際現場藝術節(由澳門「牛房倉庫」民間團體主辦)開始,然後是2015年冬、2017年冬⋯⋯每隔一年的冬季來拜訪這座南方的溫暖城市,似乎是我和...
油街.實驗.實現
文:連美嬌(油街實現 館長) 建築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是現時唯一一幢位處香港北角填海工程前原有海岸線上的建築物。 藝術創作就是冒險 (香港)油街實現是百年的歷史建築,其前身是皇家遊艇會會所,三十年代沿海進行填海工程,遊艇會旁增建了政府物料供應署大樓。政府物料供應署於九十年代...
實踐中的幽靈——從臨時藝術社區到一個人的社會(節選)
文:滿宇 藝術是朝向自覺的通道,不是為了搞創作,與為了回應自身偶然性的遭遇所發明的日常行為症狀,在本質上並沒有區別。 UBAA《臨時藝術社區》2017 - 2018 從一二年二樓出版機構的實踐,比如《夏建強畫冊》、《六環比五環多一環》(5+1),一線記者的紀錄片項目,再到《...
淺談廣深珠實驗藝術:空間、觀念、田野
文:何俊彥 想象的空間、構思的概念 大約在十年前我開始在西方學習現當代藝術。包括藝術史和藝術創作原理,主要是在學院和美術館機構裏學習。2009年參觀威尼斯雙年展,在主展場Giadini(花園)我發現了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由一些簡易木框架搭建的開放「房子」,用一些中國工地...
社會研究如何成為藝術,感知和美學如何成為研究方式?
文:徐坦 對社會的研究如何成為藝術?感知和美學運作如何成為研究方式? 關於創作方向,作為一個「藝術家」,如何進入社會,進行一種調查研究性的認知活動,而這種活動如何能夠成為一種特殊的,有認知價值的知識? 這種認知活動對於藝術家自身的意義是甚麼?...
牛雜21期「實驗藝術生態」編輯的話
文:吳方洲(「牛房倉庫」民間團體會員大會主席) 本期《牛雜》的主題是「實驗藝術及生態」,實驗藝術強調的是實驗精神,任何一件藝術作品或某種藝術形式在誕生之際,和當時代相比較,都有可能被稱為「實驗藝術」。實驗藝術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如今我們把某種藝術稱為實驗藝術時,已經不再把它...
兩個「牛房倉庫」?
文:牛房倉庫 2018年7月出現了兩個「牛房倉庫」有關的展覽。一個是7月13日開幕,由民間藝術團體「牛房倉庫」推出的,另一個由文化局主辦的展覽則在場地「牛房倉庫」進行。怕引起認知上的錯亂,我們現在清楚地告訴大家,「牛房倉庫」民間藝術團體的各項活動和展覽將租用和隆街15號的一...
牛房告別活動之後:繼續藝術實驗的使命
文:牛房倉庫 2017年9月30日那天下午的告別活動,「牛房」的展覽和工作坊如常進行,情景就像過往的展覽開幕日或者演出和放映活動開場前一樣,人頭湧湧。看到了很久不見的朋友和「牛房」的舊同事,也看到曾在「牛房」參展的藝術家,也看到很多「牛房」的常客和粉絲。...
耕耘・讓藝術貼近生活、貼近人
文:蔣婉媚 訪問:李少莊 是怎樣的堅持與動機,讓表演團體在數不清的歲月裡為社會、為藝術耕耘與付出,又在澳門這樣一個不温不火的藝術生態環境裡屹立和成長,甚至勤勞於栽種表演藝術的希望? 現任「石頭公社」[i] (以下簡稱「石頭」)的團長—莫倩婷[ii](Jenny...
演出・人與城的律動
文:蔣婉媚 訪問:李少莊/蔣婉媚 受訪者:張楚誠 張楚誠 澳門「石頭公社」及「梳打埠實驗工場」成員,表演藝術工作者。自2006年參與第一個演出起,以演員、編創及統籌等身份遊走於不同的演出之中。2012年,獲澳門文化中心邀請參與「丹麥環境劇場交流計劃」;2013起,協助統籌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