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牛房告別活動之後:繼續藝術實驗的使命

文:牛房倉庫

2017年9月30日那天下午的告別活動,「牛房」的展覽和工作坊如常進行,情景就像過往的展覽開幕日或者演出和放映活動開場前一樣,人頭湧湧。看到了很久不見的朋友和「牛房」的舊同事,也看到曾在「牛房」參展的藝術家,也看到很多「牛房」的常客和粉絲。

大家或在聚舊交談,或在拍照留影,或在細心翻閱「牛房」活動的書籍場刊,與此同時,大家也在感受這個將要別離的空間和與我們「牛房倉庫」的團隊一同渡過在「牛房」的最後一段時光。整個活動最動容的是大家分享了他們對「牛房」點點滴滴的懷緬。

2017年9月30日「牛房倉庫」告別活動現場,圖片提供:牛房倉庫

那天是「牛房倉庫」最後一天對外開放,也同時標誌著我們「牛房倉庫」民間團體的撤離。本藝團於2003年由仁慈堂「婆仔屋」搬進到這個原屬於民政總署市政牧場的一個部份(過往用以飼養牛隻和檢疫之用),並也因此將團名由「婆仔屋藝術空間」改名為「牛房倉庫」。在進駐的十四年裡,我們邀請過本地和國際藝術家或創作人、藝團等來澳舉辦展覽、影像放映會、音樂會、劇場和舞蹈演出、論壇講座、工作坊、兒童藝術和陶藝課程等,也曾到澳門各區進行社區藝術活動,甚至將澳門藝術創作帶到外地展示和交流。一直以來都致力於推廣多元和實驗性的藝術創作。這十四年的努力雖然未能盡如人意,但「牛房倉庫」在澳門藝術發展的脈絡中早已畫下了其中重要的一筆。再者,我們的進駐也改變原有這個空間的性質,將一個市政倉庫活化成一個另類的藝術空間,可說是由「零」到「有」,也因空間性質的改變,原應由民政總署管轄的地方轉移到文化局管理,希望這次撤離和將來文化局的決定不會將這個藝術空間由「有」變「零」。

告別活動後也意味著本藝團在這個藝術地標的使命暫告一個段落,這次撤離我們都滿是惋惜和無奈,也將要面對很多的困難和不確定,感謝我們的同事在這次撤離過程中的所付出的辛勞,最難得是他們還願意繼續留下與圑隊一起面對所有的不確定。尋找合適又固定的場地是首要任務,在澳門租金高企的環境,對一個非牟利的組織來說是一項很大的負擔,但本藝團對推廣當代藝術的信念和真心是會堅持的,所以撤離不代表我們放棄,而活動將繼續進行。在覓得固定場地前,我們會以租借場地的形式繼續舉辦活動。

「後牛房實驗場」地下展場

「後牛房實驗場」一樓展場

「後牛房實驗場」二樓展場

新展示空間:後牛房實驗場

我們團隊眾人一直有共識,就是需要再覓一個實體空間去繼續推廣當代藝術的使命。事實上,一個較為固定的場地才能實踐我們團體的理念──致力打造一個「獨立並由民間主導的當代藝術空間」。雖然政府一直都將「牛房倉庫」定位為一個團體,而部分人認為民間社團的運作並不需要一個實體空間,也可能是這個原因導致政府要求「牛房倉庫」團體遷出一個用十四年時間去建立的澳門藝術地標也沒有什麼大不了。

2017年9月30日「牛房倉庫」告別活動現場,圖片提供:牛房倉庫

今年7月我們團體開始租賃和隆街15號舉辦展覽活動,並將之定名為「後牛房實驗場」,也意味著「後牛房時代」的開始。至今在上述場地已舉辦了「寂靜旅行中說故事」展覽、「後牛房實驗場」展覽和「日常行為──澳門國際現場藝術節 2018」三個活動。而「我心之城」創作展和EXiM 2018澳門實驗錄像展也將分別在今年10月和12月在新的展示空間舉行。而明年除了展覽活動外,也繼續與多個澳門以外地區進行交流合作,並計劃進行多個駐場藝術家計劃。展場的不同也引至整個團隊在運作上要作出重大的改變,未來太多不確定的因素,我們不知道還能走多遠。但我們團體還希望能繼續在不同層面和以各種形式去推動當代藝術、鼓勵實驗性和培育多元化創作。

於和隆街15號的「後牛房實驗場」

牛雜工作團隊

施援程
​Cora Si

編輯,撰稿人

因為不善辭令,不愛群體活動,所以自少交筆友及寫BLOG,然後寫攝影及藝術文章,沒有正式學藝術,但辦過幾次個展,成為策展人及牛雜編輯,平日在家工作,最好的友伴是貓及狗,認為未來是未知,有很多可能性。

楊冠瑩
Summer Ieong

撰稿人

在攝影、錄像、繪畫及裝置等領域浮遊。以寫字作為反芻。 夢想的生活是冬暖夏涼、吃飽喝足、夜夜好眠、多元成家。

郝元春
Yolanda Kog

撰稿人

藝術工作者,鏟屎官,長期神游患者一枚。

李卓媚
Lego Lei

撰稿人

鄭志偉
Ck Cheang

平面設計

全職笨蛋,兼職在 SomethingMoon 做平面設計,參與很多重要但不顯眼項目。有時是思崎井寫寫字。

周寶玲
Pauline Chao​​

​行政

劉嘉欣
Amber Lao

行政

其實那一步不太難、不太遠、不太高,倘若你願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