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油街.實驗.實現

文:連美嬌(油街實現 館長)

建築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是現時唯一一幢位處香港北角填海工程前原有海岸線上的建築物。

藝術創作就是冒險

(香港)油街實現是百年的歷史建築,其前身是皇家遊艇會會所,三十年代沿海進行填海工程,遊艇會旁增建了政府物料供應署大樓。政府物料供應署於九十年代後期遷出,1998年時值金融風暴,物業單位暫時作短期出租。因租金便宜,吸引了許多藝術家、設計師、攝影師租用單位作工作室用途。他們不單止創作了許多大型的作品,還舉行開放日及不同形式的聚會,油街藝術村之名不脛而走,是為香港的第一代藝術村。這段歷史對後來策劃「油街實現」時具有多重意義和啟發。油街實現於2013年正式成為藝術空間,開放予公眾參觀及使用。它既享有作為政府場地的優勢,同時也是博物館服務的一種有力延伸。憑藝術家的非凡想像,激活社會上的邊緣空間,以藝術實踐為地方營造新意義,這就是一種既冒險又富於創意的創造精神。

萊安德羅.埃利安《大樓》:埃利安創作出一面等身大小的鏡子,人們可在鏡子上隨意安坐、站立,甚至躺臥。作品顛覆了我們的視覺常規,也扭轉我們對空間的關係及對「真實」的看法。

《XCHANGE 盛食當灶》建立「開放廚房」,利用從參與者和市場收集回來的剩食和時令食材,製作各款佳餚美食,結合「剩食」與「當造」,用美食引起反思。

背負歷史、面向當代、探索未來

當代藝術跟藝術史和理論的敘述大相逕庭,它是一個具「即時性」的概念,不局限於展示某一種固有的藝術形式,而是呈現一種藝術與文化的生態狀態。它的意義在於提出了真正的問題,而不是提供既定的答案,從而跟當下社會與文化展開對話。當代藝術積極迅速地思考和回應社會現實,並且在過程中不斷地因應社會和藝術生態的狀況作出各種修正、轉變和調整。它是一種動態的進程,極具實驗性。因此作為實驗藝術的場地,油街實現採用一套嶄新的策展方向,有別於一般由上而下的方針,當中策展人、藝術家和參與者互相合作,相互交替,共同參與策展工作。將擁有、享受,以至詮釋藝術的權利交還公眾。

油街實現擁抱著在地性的特殊背景,從斷層歷史中假借及想像,回應當代議題,共同探索將來的可塑性。不僅是觀眾尋求作品欣賞,而是以更多元的方式尋求觀眾的參與互動。通過對藝術或對社會的傳統觀念和期望進行重新界定,刺激人們對公共問題作出討論,特別是一些迫在眉睫的當代議題如科技與環保等等。與此同時,油街實現鼓勵策展人、藝術家、設計師、建築師等,放下專業,放下對藝術架構的認知和包袱,爭取與觀眾建立對等的關係,互相分享個人知識、經驗、技巧、共同價值觀和各種資源。

黃慧姸《如果沒有被你看見,這個地方根本不存在。》:她的在地創作把如夢似幻中重覆浮現的畫面再現為現實場景。

宋冬《白做園》:一年間,油街實現邀請了不同團體與公眾,在藝術家建造的「自由之地」內回應「不做白不做,做了也做白做,白做也得做」的命題,透過介入《白做園》,成為共同創作者。

創意共享Creative Commons

當代藝術實踐逐漸從個體藝術行為轉向集體藝術行為,尤其是實驗性、原初性的藝術實踐,其獨特的藝術理想與精神訴求使各持份者和群眾集結在一起,成為藝術群體,一步步地進入並參與在當代藝術的生成模態之中。油街實現在新的藝術創作模式下,策展人、藝術家、參與者連成一線,無份彼此。我們才可以進入到群眾的身份和角色裡,看到他們所看到的,聽到他們的聲音,感受他們所感受的,提供他們真正需要的,藝術創作才能回應時代和反映社會價值。

嶄新的策展方向

社會參與式的藝術實踐(socially - engaged art practice)成為當代藝術創作的趨勢,它試圖為一些社會問題及可能具衝突和爭議的社會議題帶來嶄新的、「着地」的角度。這樣的藝術展覽及活動,自然地對觀眾充滿了召喚的力量、賦權的力量。將藝術的着眼點,由媒介和審美,轉移到社會文化的脈絡,甚至是人與人關係的連結之上。它擁抱和觀眾之間的關係,或是社會運作的架構,以及在這個架構下生產的藝術創作過程。這種概念與油街實現由下而上的藝術建構模式完美地配合。

鄭波《你們是那0.01%》:鄭波專注於社會性和生態性藝術實踐。他從邊緣人群和邊緣植物的視角探查歷史、想象未來。

油街實現的發展定位除了是成為年青藝術家的培育所,更是促進創意交流,鼓勵持份者與社會各界通力合作,發揮協作力量的場所。期望突破一般展覽場館的地域界限,為各社群提供另類藝術空間。

連美嬌

連美嬌女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先後獲得藝術學士一級榮譽、文化研究碩士學位及悉尼大學博物館研究專業文憑。曾獲獎項包括夏利豪基金會最具潛質藝術家獎、歌德學院文化交流獎學金、英國Clore領導獎學金、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視覺藝術管理國際領導課程獎學金。曾任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研究員,亦曾在汕頭大學及香港城市大學任教藝術行政及博物館學課程。現任藝術推廣辦事處油街實現及香港視覺藝術中心館長,曾任職香港藝術館及香港文化博物館。曾參與策劃多項本地及海外的大型展覽,包括悉尼雙年展、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利物浦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香港)、港澳視覺藝術雙年展、動漫美學雙年展及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劃等。

牛雜工作團隊

施援程
​Cora Si

編輯,撰稿人

因為不善辭令,不愛群體活動,所以自少交筆友及寫BLOG,然後寫攝影及藝術文章,沒有正式學藝術,但辦過幾次個展,成為策展人及牛雜編輯,平日在家工作,最好的友伴是貓及狗,認為未來是未知,有很多可能性。

楊冠瑩
Summer Ieong

撰稿人

在攝影、錄像、繪畫及裝置等領域浮遊。以寫字作為反芻。 夢想的生活是冬暖夏涼、吃飽喝足、夜夜好眠、多元成家。

郝元春
Yolanda Kog

撰稿人

藝術工作者,鏟屎官,長期神游患者一枚。

李卓媚
Lego Lei

撰稿人

鄭志偉
Ck Cheang

平面設計

全職笨蛋,兼職在 SomethingMoon 做平面設計,參與很多重要但不顯眼項目。有時是思崎井寫寫字。

周寶玲
Pauline Chao​​

​行政

劉嘉欣
Amber Lao

行政

其實那一步不太難、不太遠、不太高,倘若你願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