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空間/非空間

文:李綺琪

「空間」的定義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當談及一個藝術空間時,「空間」這個詞的定義就更多樣化了。「空間」在藝術團體裡的意義,簡單地說就是有一個實體的營運空間。也可以解釋為一個團體內在的結構、模式或方向。

「藝術無國界」成立至今即將要邁入第十年。從成立到現在,「藝術無國界」一直沒有一個實體的營運空間。甚至在十年間鮮有會員提出過「我們需要一個空間」。

曾經一段日子澳門的藝術團體及藝術家流行起尋找一個空間,可以是展場或工作室。但這個團體仍然處於一種很游離的狀態。十年間「藝術無國界」舉辨了大大小小超過五十場活動。當中包括展覧、論壇、演出、海外交流、工作坊以及講座等。我們仍然沒有想過需要一個固定的營運空間。

這個「沒有空間」的狀況對於團體的活動有著怎樣的影響呢?從經歷上來看可以說是影響不大。究竟十年來,「藝術無國界」是如何在空間日益難求的澳門運作的呢?

「時空再流」多媒體藝術論壇,2016年,圖片提供:藝術無國界

多媒體工作坊_曾惠青導師,2011年,圖片提供:藝術無國界

藝術家講座系,2016年,圖片提供:藝術無國界

從過往活動來說,我們曾經舉辨過展覧的場地有「澳門葡萄牙人之家」,一幢位於白馬巷的葡式建築內舉行。還有在同區的「葡文書局畫廊」,已經關閉的「三巴藝門」,也有位於南灣區的「官樂怡基金會畫廊」以及近年的「蓮花美術館」以及「氹仔舊城區」等。

「藝術無國界」一直透過理監事會成員與澳門以及海外各機構的關係獲得空間上的支持。無論是展覧或任何活動,都需要集合大家的人力以及人脈去完成。也有部份工作坊以及講座部曾經在「創意空間」、「旅遊學院」、「邊樹工作室」及「牛房倉庫」等場地以不同的形式合作舉行。

「沒有空間」其實不是「藝術無國界」的某種態度或堅持。說穿了只是一種到目前為止大家共識為最適合的運作模式。曾經有前任理事長也提出過是否可以向政府相關部份申請一個空間來作展出場所。經過各方面評估後我們仍然維持在「沒有空間」的狀態下踏入第十年。

作為一個非營利的藝術團體,沒有固定的展覧空間可能在每次策劃活動時是一個重要甚至嚴峻的問題。某些形式的活動在沒有空間的情況下確實是難以執行的。尤其是展覧這類需要較為長時間佔用空間的活動。然而每次出現問題最後都一一解決。沒有空間也形成某程度上的自由。假如我們向某機構申請了一個免費的空間。我們需要考慮的就是人力及每月開銷的問題。可能因為擁有了一個空間,每年就需要為了滿足一定量的展出而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及財力資源。以一個非營利的組織來說可能變成一種負擔。相反,沒有承擔了一個空間的壓力,策展人及藝術家可以更自由地去發揮。

「藝術無國界」無形中已經成為一個以「游擊」方式生存的團體。正如團體成立的初衷,沒有為任何條件設限。「空間」對於藝術團體,可能是助力也可能是阻力。就視乎團體如何看待藝術空間的必要性?

李綺琪Gigi Lee

澳門藝術家/策展人/自由撰稿人。創作包括繪畫、裝置、多媒體、聲音及音樂等。作品大部份具有實驗性並與科學、人道與環境有關。2015年互動多媒體作品「無調」於澳門藝術博物館展出。同年參與的音樂作品「韶華。別秋」於「北京現代音樂節」演出及澳門首演。2009年錄像裝置「永恆隧道」代表澳門於「第五十三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澳門館展出。參與不同類型多媒體演出的音樂及錄像創作如大型建築物投影項目、多媒體劇場及舞蹈等的策劃及制作等。曾參與多個駐場創作計劃,其作品多次於世界各地畫廊、藝術空間及美術館展出。其作品於亞洲及歐洲多國展出並被私人收藏家收藏。

牛雜工作團隊

施援程
​Cora Si

編輯,撰稿人

因為不善辭令,不愛群體活動,所以自少交筆友及寫BLOG,然後寫攝影及藝術文章,沒有正式學藝術,但辦過幾次個展,成為策展人及牛雜編輯,平日在家工作,最好的友伴是貓及狗,認為未來是未知,有很多可能性。

楊冠瑩
Summer Ieong

撰稿人

在攝影、錄像、繪畫及裝置等領域浮遊。以寫字作為反芻。 夢想的生活是冬暖夏涼、吃飽喝足、夜夜好眠、多元成家。

郝元春
Yolanda Kog

撰稿人

藝術工作者,鏟屎官,長期神游患者一枚。

李卓媚
Lego Lei

撰稿人

鄭志偉
Ck Cheang

平面設計

全職笨蛋,兼職在 SomethingMoon 做平面設計,參與很多重要但不顯眼項目。有時是思崎井寫寫字。

周寶玲
Pauline Chao​​

​行政

劉嘉欣
Amber Lao

行政

其實那一步不太難、不太遠、不太高,倘若你願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