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牛雜20期「民間 藝術 團體」編者的話

文: 李少莊

去年九月民間藝術團體「牛房倉庫」(下稱「牛房」)從場地「牛房倉庫」撤離。對開拓並經營那個空間十四年之久的「牛房」來說,「撤離」的影響不只是團體的內部運作和將來的計劃,也不是由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地方或是找另一些場地舉辦展覽就可,而是令我思考「實體空間」對一個團體的意義何在?同時也想探討一下現今澳門民間藝術團體的生存狀態?這期的牛雜邀請了幾位參與民間藝術團體工作多年的主力推手撰文和接受訪問,分享他們對經營民間社團的意見和想法。

2003年《手提風景》展覽座談會,於「牛房」大倉

民間藝術社團的存在一直都是澳門藝術文化機制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它們以非牟利的形式推動藝術,其創團人通常都是自發組織,沒有強大經濟和商業背景,主要依靠外來資助營運的。現時澳門大部分社團都主要依賴政府的資助,而資助方式只針對每個活動的各項費用,並只會接受今年或來年(每年9月可遞交明年的申請)計劃。這種資助模式導致某些團體需要不斷地舉辦活動以能繼續經營,在策劃上也不能作較為長遠的考量,如莫兆忠在撰文內說:「這種見步行步的資助模式下,戲劇團體要進行長遠的、有助技藝成長的持續性規劃相對困難。為了符合這種「多勞多得」的資助模式,劇團只能透過不斷舉辦演出來維持劇團的運作。」再者,即使申請獲批,資助金通常只會是活動總預算的一部份(很少機會獲得全費資助)。這樣也會引致必需調整活動的執行形式或規模,如莫倩婷在訪問中說:「睇餸食飯」。資助上的問題除了影響活動質量和社團的運作外,也令參與團體和活動的工作人員(無論是策劃者、創作人和行政員工等等)常常會處於一種收入不穩定的狀態,如黑黑說:「……在經費不穩的情況下,通常也要面對人力資源流失與不足等狀況。」不僅影響社團和活動的實務工作,也阻礙到對創作者和藝術行政等人才的培育,最終也會對本澳藝術人才走向專業和國際水平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成效。

「婆仔屋藝術空間」的時期,婆仔屋大院

近年,政府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設立文化產業基金並向有關的商業機構和項目投放大量資金,這種偏頗於市場導向的文化政策,令那些強調推廣實驗、前衛、多元和跨媒體,並不以主流和市場作為導向的團體未能獲得同等的關注和扶持。在這種文創主導的大氣候下,藝術創作和發展正受到影響。沈浩然提到:「⋯⋯商業銷售儼如成為藝術界一個重要的課題,澳門藝術逐漸偏向有利於銷售的作品類型⋯⋯ 導致澳門藝術漸見單一。」然而,這類作為官方展場、藝術博物館之外,並鼓勵跳出傳統框框的藝術推動,早已成為當代藝術體系中不能缺少的部分。沈浩然文中也提到:「……為澳門公眾提供一扇窗,從中看到現時世界藝術的面貌。……牛房有意(或無意)地補足了澳門藝術某些空白的位置。」一個社會的文化藝術不能直接跟文創產業劃上等號,而藝術創作不只是成就一個方向──進入藝術市場。藝術其中一項重要功能是為社會和人類累積精神層面的文化養分,是一個需要投資的範疇,如科學研究,並不應該純粹以即時的經濟效益去衡量。

此外,由於資助政策的局限,很多由團體營運的實體空間也因為租金上漲的壓力,而被迫關門和停止運作。究竟,實體空間對一個團體的意義何在?大家對實體空間的需求各有不同看法,李綺琪認為:「『空間』對於藝術團體,可能是助力也可能是阻力。就視乎團體如何看待藝術空間的必要性?」而另外的團體就大多將實體空間視作為一個能供自家團體辦公、培訓或舉行活動和展演的空間(只是有活動才對外開放的),這是一種出於一個團體對實體空間需求的概念。但對「牛房」來說,實體空間的存在跟其他團體的需求是不同的。於2001年「牛房」的前身「婆仔屋藝術空間」的組成是因為進駐仁慈堂婆仔屋這個實體空間。之後,於2003年因上址的維修工程而遷入到「牛房倉庫」繼續運作。「牛房」的組成、發展和存在一直都是以經營「藝術空間」的概念為前題,著重空間活化──構建一個有個性的藝術地標,並長期對公眾開放,成就一個人際互動的場域,以凝聚文化氛圍和對文化價值的認同,讓地區內的藝術文化得以積累。如黑黑文中所說:「所屬場地持續向公眾開放並保持全年不間斷地有項目發生,所辦活動以面向公眾為主,其規劃具一定的公共性。……在十七年的持續營運當中,也建立了相當的人脈網絡,牛房對許多本地藝術工作者來說是有一種歸屬感和親和力的,這與在其它政府場地借場辦展覽或做活動不一樣,這也是一個空間長年所積累回來的資本。」嚴格來說,是經營一個「藝術空間」,而不是經營一個團體的概念。

《行為藝術2007》現場,於「牛房」大倉

如果政府當局能調整現今資助的機制,按實際情況考量,除了資助單項活動外,也對一些長期進行的計劃提供多於一年的資助方案。與此同時,不僅是面向資助團體活動,也應以經營藝術空間為資助單位,擬定長期的合作關係。讓團體、藝術空間和參與其中的人員在一個較為穩定的狀態持續成長發展。也可以考慮釋放多些閒置的空間給民間去進行各類的藝術活動,減免團體要承擔昂貴租金的壓力。一個地區的藝術發展,必須是依賴民間推動的,這樣做才能達致多元的狀態。再者,也可以制定一些措施或政策去鼓勵私人機構贊助藝術項目。何家政提到:「觀察亞洲其他地區,文藝社團除了向政府爭取資助外,亦會向私人企業或商業集團爭取資助,當地政府一般亦很鼓勵商業機構對文藝社團提供資助,作出了例如減稅的政策……」

牛雜工作團隊

施援程
​Cora Si

編輯,撰稿人

因為不善辭令,不愛群體活動,所以自少交筆友及寫BLOG,然後寫攝影及藝術文章,沒有正式學藝術,但辦過幾次個展,成為策展人及牛雜編輯,平日在家工作,最好的友伴是貓及狗,認為未來是未知,有很多可能性。

楊冠瑩
Summer Ieong

撰稿人

在攝影、錄像、繪畫及裝置等領域浮遊。以寫字作為反芻。 夢想的生活是冬暖夏涼、吃飽喝足、夜夜好眠、多元成家。

郝元春
Yolanda Kog

撰稿人

藝術工作者,鏟屎官,長期神游患者一枚。

李卓媚
Lego Lei

撰稿人

鄭志偉
Ck Cheang

平面設計

全職笨蛋,兼職在 SomethingMoon 做平面設計,參與很多重要但不顯眼項目。有時是思崎井寫寫字。

周寶玲
Pauline Chao​​

​行政

劉嘉欣
Amber Lao

行政

其實那一步不太難、不太遠、不太高,倘若你願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