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澳門戲劇團體的生存狀況

文:莫兆忠

新近出版的《2016澳門戲劇年鑑》中,記錄了87筆現代戲劇演出,以及42個演出及活動團體。

從資源上看,澳門的劇場演出(不包括學校及社區巡演活動),一般分為不靠資助自行製作(包括商業劇場)、向政府申請資助部份經費、由政府部份主辦的演出,以及參與澳門基金會主辦的「市民專場」演出。以2014至2016年三年的本地製作演出為例,它們的製作資金從何而來呢?先看看下表︰

我們在這三年演出統計中,很明顯看到在沒有任何資助下舉行的演出佔極少數,大部份演出都在政府的部份資助或全額委約演出下舉行。而由於自2016年民政總署的文化職能被納入文化局後,除了「市民專場」及部份演出獲澳門基金會的資助外,大部份的演出資金均出自文化局,資金來源很單一。相對其他藝術範疇,戲劇演出在空間、技術配套、人力資源上的需求都較高,能得到其他商業資助的可能性也較低(例如一個機構要向藝術家購買一幅畫,跟向劇團購買一個節目簡單得多),於是,戲劇演出依靠政府資助暫時便成為唯一的生存方式。

可是澳門的資助政策至今仍無法突破以活動為單位的資助方式,這種方式是過去澳葡政府面對業餘社團時遺留下來的。而事實上,現時在劇界活躍的戲劇團體中,幾乎都已朝專、職業發展,這情況在最近十年尤為明顯。可是在這種見步行步的資助模式下,戲劇團體要進行長遠的、有助技藝成長的持續性規劃相對困難。為了符合這種「多勞多得」的資助模式,劇團只能透過不斷舉辦演出來維持劇團的運作。

自家劇場「劇場搏劇場」在曉角實驗室中舉辦,圖片提供︰杜國康

有關當局也並非從未回應劇界多年來的需求,例如從2012年開展的「文化藝術行政人員培養計劃」,然後上場的「文化藝術學習資助計劃」和「社區藝術資助計劃」一方面提供了更多元的資助範疇,另一方面是吸引了更多人全職從事劇場工作。不過,劇場從業人員增加,除了滿足更多的演出製作量外,對整體劇場環境並未帶來太大改變,更令人擔憂的是不斷為了糊口而不顧「營養」地「接JOB」的心態,除了勉強把人留在業界內餓不死之外,對個人技藝提高、視野擴闊到底有多大幫助,不斷的上台下台,會不會將表演變成了「糊口」方式後,最初對劇場的熱情與理想是否就此磨平?

量的增加並不等同質的提升,藝術創作不是重覆生產的工廠。劇團,以至劇場中的每一個參與者,也不是在製作不斷的情況下,就可以提升劇藝,保持作品的質素。自我沉澱、學習、訓練的時間,幾乎都被多劇交疊的排練時段、0923的劇場週所佔據。即使現在劇團流行開辦工作坊、大師班,但仍是「活動化」的一瞬即逝,參加者每樣表演方法、工作模式都嚐一下,然後卻不見得有多長時間給他們去消化、應用在其他演出上。

澳門劇場研討會2015,攝影︰鄭冬

劇場演出三幾場,可是每個製作正常而言,至少要有一至三個月不等的排練期。即是說,除了演出產品,還需要有生產場所——排練室,而且不是每一類型演出都適合文化中心式的鏡框舞台,即使臨時性質的舊法院黑盒劇場,對某些演出來說也略嫌太大。2007年至2015年間,澳門本土意識萌芽,劇場界在樓價暴漲、政府資助政策也未符合現實需求下,仍勇於開發自主管理、發展的小劇場空間。一時間工廠大廈、舊區商舖、商業樓宇隱藏了很多民間團體自主經營、個性化的排練場兼迷你演出空間。最高鋒時期單單計算曾用來演出及排練的民營小劇場,就有八個。2015年更有人將慕拉士大馬路稱為「劇場一條街」,因為那邊的工廠大廈間隱藏了四個走路只需5至10分鐘內就可以到達的小劇場。可是不足兩年,整體環境就馬上改變了,自家劇場、足跡實驗室、藝穗軒草根劇場、葡人之家小劇場亦先後關門或轉型,已久沒公開演出活動。

*本文只列出曾用作戲劇演出兼排練用途的空間,並未包括純粹排練場地及舞蹈場地。

在演出場地的投資與開發上,民間演出團體比政府更為積極,而近年文化局亦不是完全沒有對演出場地問題作出反應,例如在新中央圖書館工程未有進展的情況下,將舊法院大樓二樓改建成最多可有100個觀眾席的黑盒劇場。可是,由於租金、法規及經營開支等現實問題,民營劇場在過去兩年一個一個地消失。大量中小型演出、實驗作品等一拼湧進舊法院黑盒劇場。舊法院黑盒劇場免場租、地點方便、場內硬件、座位數量、管理方式幾乎為現時澳門劇場團體的實際需求度身訂造。從2014年正式開放使用至今,已成為澳門劇場演出重鎮,對很多外地劇場愛好者而言,更是一個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標。然而「新中圖」工程日近,這個曾經極受歡迎的黑盒劇場已時日無多。一年前時任文化局局長梁曉鳴公佈2020年將在文化中心旁興建一黑盒劇場,可是在局方人員一年間大幅度「執位」,而政府工程往往沒法按時間表完成的狀況下,人們可以對此新黑盒劇場抱樂觀態度嗎?

足跡《大世界娛樂場II》在舊法院黑盒劇場演出,攝影︰陳藝堂

莫兆忠

澳門劇場評論人、編導、策展人。現為澳門劇場文化學會會長,亦是澳門《劇場.閱讀》季刊及網站《評地》總編輯。

牛雜工作團隊

施援程
​Cora Si

編輯,撰稿人

因為不善辭令,不愛群體活動,所以自少交筆友及寫BLOG,然後寫攝影及藝術文章,沒有正式學藝術,但辦過幾次個展,成為策展人及牛雜編輯,平日在家工作,最好的友伴是貓及狗,認為未來是未知,有很多可能性。

楊冠瑩
Summer Ieong

撰稿人

在攝影、錄像、繪畫及裝置等領域浮遊。以寫字作為反芻。 夢想的生活是冬暖夏涼、吃飽喝足、夜夜好眠、多元成家。

郝元春
Yolanda Kog

撰稿人

藝術工作者,鏟屎官,長期神游患者一枚。

李卓媚
Lego Lei

撰稿人

鄭志偉
Ck Cheang

平面設計

全職笨蛋,兼職在 SomethingMoon 做平面設計,參與很多重要但不顯眼項目。有時是思崎井寫寫字。

周寶玲
Pauline Chao​​

​行政

劉嘉欣
Amber Lao

行政

其實那一步不太難、不太遠、不太高,倘若你願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