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雜11期「走進兒童園地」編輯的話
文:施援程
我不知道為何三年多前會花那麼多時間去接手做一個展覽,從來不覺得兒童藝術及教育與我有關,雖然做了多年兼職攝影老師,還是不以老師自居,也沒有涉及兒童教育,我對全職老師沒有興趣。不過,我相信緣份,環環接扣的哲學,四年前是人生的一個轉捩點,需要改變的時候,如果人生每個階段要做好一件事,我想這是一件值得專注去做的事,每次的新開始就像重生一樣的喜悅。
記得2006 年開始策劃人生第一個集體展覽「我不在」時,想著很多可能性,然後最終發現自己沒辦法與人溝通,常常活在苦海之中,然而後來在Frank(李銳奮)的支持下又繼續辦了兩年。也因為在這期間成立了貓空間,人生突然改變,每天要照顧很多小生命,在歡樂及痛苦中交織,實在沒有太多心力放在別的地方。每一次的創造、失敗及離開,都是很苦困的一件事,可是又令自己成長很多很多,如果在這些無限循環之中拿捏得好,人生就可以活得更自在。所以說整個展覽我是放太多情感在裡面,雖然我以為兒童藝術不關我事,但我把動物這個題目放在兒童展裡,我把夢想及人的本質放在展覽裡,我把純粹及童真放在展覽裡,我把愛大同放在展覽裡。將自己所想所愛的事與人,一起生活一起做著喜歡的事情,是我由始至終的人生做法,雖然人與人之間都有交錯及離合,我還是相信,這樣組合是必然的。
已定居加拿大的梁慕貞(Bonnie)趁上年暑假回澳探望家人時,自薦在牛房教兒童班,那時才認識她,但其實我已在藝術博物館展覽中多次欣賞過她的作品了,剛巧牛房又將舉辦兒童展,她就問我,她教的小朋友作品有沒有機會展出,她一連開四五個班,每班 4 人,以不同題材物料作教,對於老師來說是很煩的一件事,因為除了要備不同課的內容,還要準備不同的物料,可是這很適合小朋友學習,因為小朋友好奇心很重,學習能力強,多樣的接觸會令他們思想擴闊更有創作性。後來和她談到第二年會加入特殊兒童這部份,她很感興趣,我們可說是一拍即合,本身她有修讀相關課程及已經教了多年特殊小朋友,所以,我們約定今年再來澳門兩個月開辦兒童藝術課程,計劃明年還會來更長的時間,我們沒有預期什麼,但仍期望每一年會有更好的展現,只有繼續合作,給與空間及支持,事情才能前進及成長。
和黄肖萍相識多年,自從她從美國回來不久,因為藝術活動及貓的關係成為好朋友,她早期到法國求學,從事媒體及錄像創作,後來轉讀兒童藝術教育成為視覺藝術老師,自小她是一個想法單純的人,所以在正規教育之下,她覺得讀書很辛苦,家人也很擔心她不懂世故及不能在社會中生存,幸好她有危機感,不斷學習及提點自己去進步,但仍保持童真,所以她很會和小朋友相處,亦很容易看到他們的問題,雖然澳門教育制度大部份採用填鴨式教育,但如果老師看到學生的差異,個別作出對應的教法,令到小朋友吸收到知識及改善,對小朋友的成長會有很大的幫助。
今年第一次和梁妍慧(Vanessa)合作,在 facebook 上有時見到她主理的吱喳兒童藝術工作室招生的消息,在澳門自家開工作室教小朋友藝術的例子還是很少,一來是要自己招生及宣傳,所花時間不少,二來是政府的課程相對便宜,令私人教學發展困難,Vanessa 的教學方法更是與一般琴行臨摹或實物素描畫不一樣,而是以引導的方式令小朋友更有創作力,在澳門還不是太多父母接受這種教學方式。林月娥已經在牛房開兒童班有幾年時間,有一些固定的學生跟隨,對於成長中愛藝術的小朋友來說,可以每個星期六去上課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星期一至五在學校裡要背要寫的字夠多了,而在學校上的美術課也沒有課外的美術堂心情輕鬆愉快,在學習上心靈的得益一定比成果更重要。
兒童藝術樂園的工作煩重,這四年來,有郝元春 (Yolanda)及楊冠瑩(Summer)的參與及幫忙, 令到展覽能更順利完成。一直以來我作為自由工作者,都是靠信任及長期合作的關係走下去,工作有時忙有時閒,懂得調整工作節奏及能獨立完成是必需的能力,以及時刻要自我要求及提升,或許一開始能選擇的工作不多,凡有機會就會接來做,不善長的會感到很困擾及害怕,可到了有一定的工作量後,可以選些更有意義及適合自己的工作,而把工作的每一部份都變成喜歡的事情,人與人合作的關係就像朋友一樣,或許對其他人來說覺得是理想的事,可我一直走下來就是憑著這信念的工作著。
牛房倉庫由婆仔屋搬過來已經13年,而兒童藝術樂園作為最長壽的項目也舉辦了13年,全靠當時的牛房策劃人之一簡佩茵促成,曾是中學美術老師及大學視覺藝術(教育)講師的阿簡,覺得兒童藝術教育很重要,就在牛房辦相關的展覽及戲劇等活動,並定名為《兒童藝術樂園 》。這次有幸邀請她來寫有關的文章,真的很開心。最近和她傾到兒童展的事,她也說很想回到校園去教小朋友藝術,覺得教學是一件很開心的事,現在於文化局當展覽策劃並且攻讀博士學位的她,心裡還是想重回簡單兒童的世界裡,我在想社會上常常都要人望高處,我覺得快樂是一件值得放在高處的事。
身邊有很多友人成為母親後,她們的代號變成某某孩的媽,生活也圍住孩子氹氹轉,沒有了自己,川井深一及大蒽她們反而從孩子身上發現及學習到更多,從而更關注社會問題,她倆一邊上班一邊照顧孩子,閒時還兼顧寫作及環保項目,當川井深一和我說會辭掉教書工作,開一間兒童書店兼辦社會議題講座後,我立即問她是否有很多錢蝕,這個項目在澳門並未有市場及未開發,如果以既有參考值來說是沒有可能生存,可是以冒險精神來說是很值得投資,其實生命就是不斷創造及冒險,不要未做就認定事情是沒有可能!而 DFC 更主張由小孩來改變世界,記得四年前杜凱慧(Wednas)來思空間找贊助時,我 很快就答應了,還連續做了四屆的DFC 比賽評判,這個我也認為在澳門很難實行的事,已辦了四年還將會持續舉行,我相信是因為Wednas 她的強大信念才可以做成,而且她還投入越來越多的社會事項,我們不被社會改變之餘,還可以改變社會,只要相信就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