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跟設計師們聊一下: 他們是怎樣演繹詩的

詩+設計── 澳門詩人與設計師合作展

《黑雨》朱偉恆(設計作品)

《黑雨》賀綾聲(詩作)

跟設計師們聊一下:

他們是怎樣演繹詩的

文/李銳奮

詩和設計,常被人覺得是兩種風馬不相幹的創作,一種較私密、隨性同時又可以很抽象,一種很大眾、功能為走向同時又很具體;當不小心把它們聯繫在一起時,我們會好奇:那些設計師又會是從什麼樣的角度去看詩的,他們如何去演繹這種不太大眾化的創作媒體――「詩」 ?

筆者在電話中分別採訪了幾位年青設計師,想從他們的角度去看看這次再創作過程中會出現什麼可能性:

那位以懸吊大小不同黑色球狀物體去演繹詩人賀綾聲那首名為《黑雨》的設計師 Raymont 朱偉恆說, 他先是從詩的題目入手,邊讀邊在腦海中找出某種感覺,並化身為一種視覺的元素,接著以一種立體畫面、那些球狀物體去呈現,他不想去為每句詩演繹,反而更多想引導觀眾自己進入這個「空間」去領會詩之內在含意,這就行了。

這次以本地詩作為主題的設計展,可以說是次尚無先例的試驗,出發點除了展示外,更希望能以跨越界限的角度去重新看待這兩類不一樣的創作形式,我們看到分別有設計師以木刻形式、以時裝設計形式、以字體畫面冷暖色調形式甚至以燈光裝置形式去嘗試不同的可能性,如以木刻方式為主 的 Aquino 設計師選了一位曾在本澳葡文學校教過 美術的老師 Frenanda Dias 的一首描繪自然的葡文 詩,他把詩之字體直接刻在一塊木板上,想要表現的正是那首詩本身強調的自然特色,而「木」這種材料本身就已直接了當地與詩人要說的聯繫在一起了。

平面設計,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表現特色就是字體本身的多方位應用,這次分別有兩位設計師都在這個範圍內思考,一位以字體本身的排列為主,黃惠明他覺得閱讀詩,並非一目了然的方式就領會到,一下子就全懂,挺需要每個人自己去反覆意識的,故他以原詩排出但看起來不清晰為一種手段,去道出他對「詩」本身特色的理解;另一位設計師李浩強就選了本地一位當過中學老師的詩人淘空了一首名為「淘空了的黃昏」的詩,以冷、暖色調分別表現詩中對黃昏的描寫。

從這個角度看,設計容許我們跳出約定俗成的模式,以各自的組合、各自的理解、各自的演繹去再讀詩人們一篇篇大家都該看得懂但又未必意會到的詩之巧妙的本意呢。

李銳奮

北京出生,十歲來澳。 當新聞記者時愛上法國新浪潮電影,決定赴巴黎尋夢。1992年曾赴古巴創作,遙與卡斯特羅揮手。1993年底回澳,任教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

先後辦過「巴黎夜深」、「相遇」「沉睡都市—澳門風景系列」「古巴、古巴」「我眼中的波爾圖」、 「空間的尋找—繪畫」等個展及 「都市漫遊」雙人攝影展。也曾 參加「圍外單年展」、「旅途上另一種攝影觀」、「後太平天國之四xxx」、「海洋錯合—歷史的物置」裝置藝術展 、「一孔之見—針 孔攝影展」、「素描擴展(三)」、 「手提風景—多媒體藝術展」 等聯展。

2006出版《邊走邊看》攝影文集。

《Exceder》Aquino Da Silva

《Exceder》晴蘭 Fernanda Dias

《淘空了的黄昏》李浩強

《我的黄昏》淘空了

詩+設計――

澳門詩人與設計師合作展

30.11-31.12.2013

參與詩人:淘空了、莊文永、埃烏熱尼奧.德.安德拉德、晴蘭、呂志鵬、凌鈍、凌谷、賀綾聲、刑悅、林玉鳳

參與設計師:李浩強、黄惠明、João Ó、Aquino Da Silva、夏天翔、梁子恆、Moom x Poem、朱偉恆、黄嘉遜、張國偉

詩影像處理:歐俊軒

牛雜工作團隊

施援程
​Cora Si

編輯,撰稿人

因為不善辭令,不愛群體活動,所以自少交筆友及寫BLOG,然後寫攝影及藝術文章,沒有正式學藝術,但辦過幾次個展,成為策展人及牛雜編輯,平日在家工作,最好的友伴是貓及狗,認為未來是未知,有很多可能性。

楊冠瑩
Summer Ieong

撰稿人

在攝影、錄像、繪畫及裝置等領域浮遊。以寫字作為反芻。 夢想的生活是冬暖夏涼、吃飽喝足、夜夜好眠、多元成家。

郝元春
Yolanda Kog

撰稿人

藝術工作者,鏟屎官,長期神游患者一枚。

李卓媚
Lego Lei

撰稿人

鄭志偉
Ck Cheang

平面設計

全職笨蛋,兼職在 SomethingMoon 做平面設計,參與很多重要但不顯眼項目。有時是思崎井寫寫字。

周寶玲
Pauline Chao​​

​行政

劉嘉欣
Amber Lao

行政

其實那一步不太難、不太遠、不太高,倘若你願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