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營建公共空間

文 | 呂澤強

談論澳門城市的公共空間,只要翻開地圖,除了看到大大小小的街道外,還會看到不少被稱為前地的小型廣場空間,尤其在歷史街區內。西方城市很注重公共空間的營建,公共空間是巿民可以平等使用、交流意見的場所,其開放性是民主社會的具體表現,城市營建的民主理念可索源於古希臘的城邦。

澳門是個具有歐洲城巿發展模式的海港城市,曾是東西方貿易的重要港口,葡人營建這個東方的城市時不自覺地將歐洲中世紀的城市模式帶到澳門,最主要特徵是城市以一條主幹道將一些小型廣場空間連貫,這種歐洲中世紀普遍的建城模式,在澳門卻被一些學者以為是葡人的獨有。

在上述的線型城市中,路徑的交滙處會形成不規則的小廣場,其功能是讓途人暫作停留與會聚。在澳門,正如在葡國的城鎮,這些小廣場被稱作largo,中文被譯作前地。有研究認為前地是澳門中西文化交流的獨有產物,其實是沒有理解中世紀城市模式而作的論述。

Largo在葡語是指具社區特徵的小型公共空間,一般比街道略闊,形狀多是不規則,人們可暫作停留,互相交流幾句,是社區性的,不具有廣場 (praça) 的強烈紀念性或權力象徵性。

澳門歷史城區的亞婆井前地、崗頂前地及二十世紀以前的議事亭前地都有這樣的公共空間特徵。

其中,亞婆井前地是最具社區性,前地因有水源而營建,不論空間尺度、環境氣氛、樹木設施都帶出空間的公共性及親和性,成為其周邊社區的小型露天大廳,空間顯現了社區生活性而不帶權力的紀念象徵性。

回歸後澳門城市營建了幾個大型公共空間,其中有金蓮花廣場、旅遊塔廣場、文化中心廣場、塔石廣場。與歷史區的前地空間不同,這些新建的廣場規模均較大,主要用作舉行儀式及大型活動,其中金蓮花廣場是最具紀念象徵性,其次是文化中心廣場。

由於這些廣場空間尺度大,缺乏考慮親和性及社區性,除了舉行儀式及活動外,空間平日很少被巿民使用。

兩年前,我接到大三巴哪吒展館及茨林圍空間改造的設計任務,讓我有機會思考及實踐公共空間的營建。

茨林圍位於世遺建築大三巴牌坊、大三巴哪吒廟及城牆遺址旁邊,與聖保祿學院及教堂、十七世紀初避居澳門的日本天主教徒的歷史有關。

作為專業的文化遺產建築師,深入了解設計地點的歷史背景是必要的,尊重及凸顯茨林圍的文化內涵、傳承歷史信息成為我設計的一個重要考慮。

大三巴旁的茨林圍,公共空間主要由靠近哪吒廟夯土牆入口的不規則小型社區式廣場及一條約一百米的主軸街道組成,其兩側佈置著不同高度的房屋,大部分為兩層高中式金字坡屋頂。由於房屋向街道的立面並非沿一直線,街道形成了幾個較闊的空間,讓行走的路線上增加了停留的可能;現場環境使車輛不能進入, 圍內居民在其門前範圍,或載種植物、或設置石櫈,使街道空間更添人性化。

經多次的現場考察及與居民接觸,特別是與老居民兼攝影家李玉田先生的閒談,我逐漸確立建築設計及公共空間改造的方向:尊重歷史環境、傳承文化內涵,同時營造一個屬於茨林圍 社區的公共空間。

因知悉展館的選址與聖保祿教堂遺址重疊,而且又鄰近城牆遺址與大三巴哪吒廟,我認為哪吒展館的設計應與大三巴遺址展示區產生內在的延續性,使人參觀時能透過建築而了解該兩地段原本同屬聖保祿教堂。

除此,展館還需與大三巴哪吒廟及值理會建築物產生關聯:展館外部的木格條與廟前的木柵欄有一種形式的對話,並於午後在展館內產生與廟宇相近的光影效果,展館的體量、高度及各部分的比例,也與周邊的歷史建築協調。大三巴哪吒展館的建築設計除了與周邊歷史環境協調外,在茨林圍的入口處,展館與四周的民居圍合成一個不規則的小型社區式廣場,並營造一處能遮陽擋雨、小息納涼的有上蓋開放場所。

對於空間優化及道路的鋪設,由於該圍完全保留予行人使用,可以免除對車輛行駛的考慮,能以行人專區的方式進行街道人性化的設計。 因此,公共空間的鋪地及城市傢具的佈置是優化設計的主要內容。

公共空間的地面設計採用了當代的手法:我設計了幾種大小不同的石材尺寸,並對街道上不同性格的空間以不同的鋪地處理,又增大石板間的接縫及預留長草的區域,在不防礙居民的前提下,保持及強化茨林圍城巿中村落的特色,並與大三巴遺址周邊產生對話。

除鋪地設計,加設石櫈及樹木也強化了小廣場的人性化及親和性,使入口小型廣場有傳統村口樹頭的景象。開挖工程時在現場收集的幾條沒有考古價值的石材,在設計中被再利用,成為小廣場的石櫈,使其繼續保存於圍內,但擔當新的功能。在選擇路燈的形式時,除了考慮區內的照明功能,還考慮凸顯茨林圍與日本天主教徒的關係,讓人聯想到日本石燈籠的當代路燈、展館外部的直欞窗及具禪意的簡約建築設計,均隱含了對茨林圍歷史的聯想。

工程完成後我重訪過幾次茨林圍,見到居民、遊客都樂意使用這個空間,讓我體會到:公共空間的營造除了硬件設施的設計,空間的親和性、社區性都是必須考慮的要素,因為設計最終是開放予公衆使用的。

牛雜工作團隊

施援程
​Cora Si

編輯,撰稿人

因為不善辭令,不愛群體活動,所以自少交筆友及寫BLOG,然後寫攝影及藝術文章,沒有正式學藝術,但辦過幾次個展,成為策展人及牛雜編輯,平日在家工作,最好的友伴是貓及狗,認為未來是未知,有很多可能性。

楊冠瑩
Summer Ieong

撰稿人

在攝影、錄像、繪畫及裝置等領域浮遊。以寫字作為反芻。 夢想的生活是冬暖夏涼、吃飽喝足、夜夜好眠、多元成家。

郝元春
Yolanda Kog

撰稿人

藝術工作者,鏟屎官,長期神游患者一枚。

李卓媚
Lego Lei

撰稿人

鄭志偉
Ck Cheang

平面設計

全職笨蛋,兼職在 SomethingMoon 做平面設計,參與很多重要但不顯眼項目。有時是思崎井寫寫字。

周寶玲
Pauline Chao​​

​行政

劉嘉欣
Amber Lao

行政

其實那一步不太難、不太遠、不太高,倘若你願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