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多元化文創平台打造澳門文創新景象──訪「文創村」村長李漢昌

訪問/文 : 郝元春

攝影 : 郝元春及由李漢昌提供

「村」是很能代表澳門的一個詞語。澳門地少,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連結得比較緊密。「文創村」 便是以此為基礎創辦的一個文創集中地,由村長李漢昌2016年成立的新「村落」。從事文創工作已有多年的村長,以往於工業大廈中都建立過不少「村落」,而這次不同於以往,大膽將村址設在澳門中區人流旺盛的水坑尾地段,借此希望幫助文創工作者建立全新和優良的營商和推廣環境。村長也秉持開放態度,歡迎各種不同類型的合作形式加入,並正在籌備「文創村畫家計劃」。

「文創村」已有部份店舖開始營業,也辦了 「原創村墟」,近 20檔市集及多個文創商舖、 手作區、畫廊、電影室、 漂流易書處、美食區、 才藝表演台等多元化節目。之後陸續有不同的 活動推出,但仍然有約 一半店舖在招租中,預 計10月正式開幕,這個具風險性的計劃,實際的可行性及效果仍然有待時間去證實。

一個「空間」要保持真正意義的獨立性是很艱難的,就澳門來說,基本上都是在政府或者基金會的贊助下以一種「折中」的方式運行「獨立」 性,文創村也不例外,村長在申請文創基金的基礎上,自己再砸下重金去創立「文創村」。以空間性質上來講,在澳門算是一個創新的嘗試。不僅有商業,還同時提供工作室,表演場所,以及將來會作為展覽空間,畫廊等多重功能。

對於文創村的經營模式與空間的關係,村長有自己的想法:「一個空間如何獨立生存,便要思考如何產業化,怎樣同生意結合在一起,好似文創村這樣的,綜合的、多元化的,可以令到整件事變得有層次,和增加吸引力,自然會有人流進來。」

而新事物的出現總是伴隨著質疑,在內外巨大壓力之下,村長仍堅持自己對於澳門文創的信念:「我對澳門文創有信心,我們一直堅持在做這件事,這麼大的商場,如果做跟文創沒有關係的 話,跟其他商場有什麼分別呢。讓大家來到這裡可以看到澳門人的設計和想法,有很多感受在裡面。也告訴大家除了賭場之外我們還有很多值得被外界看到的東西。」

文創村以商場性質的開放模式經營,這種選擇也直接令到租金比工廈貴,在是否可以真正意義上幫助到文創人士尤其是新人的問題上,村長也豪不避諱,「我們可以繼續待在工廈裡做,但為什麼要選擇商場形式來做,價格也貴了好多倍,但是我們要提升,不可以再原地踏步,讓整件事產業化也好,多元化也好,這是要告訴現在的文創人士,大家要跨出這一步。不可以躲在一角。 不進步就會淘汰。這是村的實力,我們已經在做了,這就是一個創新的開始。雖然價格貴了一 點,但最重要是對文創的形象有了大的提升。而我們也對初起步的文創人有扶持計劃,比如免租一年、半價租等方式。」

不僅僅是入駐的創作人,村長也是創業階段,村就是這樣的一種共同創業平台,村長也鼓勵創作人以及商戶善用「村」的空間,以及關係網絡,更好的宣傳自己以及產品。村也會大力支持每個商戶去做推廣,人力、場地等都會提供。

而作為實踐的意義來說,投入的資金、人力越多,對這件事意義的思考和反思就越多,對於獨資去做整件事,不能不說帶有風險性和巨大的壓力,這壓力不只是來自是否租不租得出去,更重要是思考這個地方夠不夠文創味?整件事夠不夠特別,有沒有澳門特色?有沒有吸引力?如何將這件事搞得再好一點?重壓之下村長仍表示有信心可以應付到,「放膽去做,不能將眼光局限在本地,要面向更開闊的市場,我們並不孤單,我們有一班人一起在努力。」

李漢昌

村長,文創村創立人,近年致力推動本澳文化創意業的發展, 2010 年開設首家「村」︒當時在本澳是較新元,該公司亦平均每兩年增加多一間「村」,至今已有六間,分別位於水坑尾︑沙梨頭︑螺絲山︑ 黑沙環廠房及橫琴;總面積十萬平方呎, 會員數目逾八千人︒

牛雜工作團隊

施援程
​Cora Si

編輯,撰稿人

因為不善辭令,不愛群體活動,所以自少交筆友及寫BLOG,然後寫攝影及藝術文章,沒有正式學藝術,但辦過幾次個展,成為策展人及牛雜編輯,平日在家工作,最好的友伴是貓及狗,認為未來是未知,有很多可能性。

楊冠瑩
Summer Ieong

撰稿人

在攝影、錄像、繪畫及裝置等領域浮遊。以寫字作為反芻。 夢想的生活是冬暖夏涼、吃飽喝足、夜夜好眠、多元成家。

郝元春
Yolanda Kog

撰稿人

藝術工作者,鏟屎官,長期神游患者一枚。

李卓媚
Lego Lei

撰稿人

鄭志偉
Ck Cheang

平面設計

全職笨蛋,兼職在 SomethingMoon 做平面設計,參與很多重要但不顯眼項目。有時是思崎井寫寫字。

周寶玲
Pauline Chao​​

​行政

劉嘉欣
Amber Lao

行政

其實那一步不太難、不太遠、不太高,倘若你願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