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雜15期「藝術空間之生存」編輯的話
文 : 施援程
為了寫這篇文,我在網絡找尋「牛房倉庫」前身 的名「婆仔屋藝術空間」,看到朋友若嵐在2007 年製作的第一集藝文部落,才了解牛房更多。雖然說我在2005年加入了牛房倉庫,而且在 2001-2002的婆仔屋時也算活躍參加的份子,但從前內向及能力不足的我,很多事情都沒有參與,特別在交際上,只覺得是參與部份事情的一員,和近年來轉向投入這個空間很不同。
明白到空間是一個可以更凝聚的地方,但始終是運行的人最重要,如果沒有固定地方去經營,但是負責人是充滿熱情及能量,那麼用任何方式都可以做到事情,空間可以由無變有。反之有很多的空間及資源,但營運及管理出現問題,也只會浪費及可惜。而且很多時除了資源上的問題,合作的伙伴,其實是更影響發展,有多少個人可以一力做起大事?無論怎樣都要靠幫忙,團隊裡任何一個角色,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今期藉著牛房舉辦的「藝術空間進化論」去探討藝術空間之生存問題,對象大部份都是獨立空間,引述第12期牛雜吳方洲說怎樣才算是獨立空間:「若要按照『獨立』的最高標準,即完全不收取任何資助,這是非常困難且理想化的,畢竟經營藝術空間需要經費,接受資助生存的組織應該要做到不被資金來源所影響、不被贊助方左右自己的計劃,具備獨立精神的條件,只要能夠做到這個準則,就已算是達到『獨立』定義的基本指標了」。於探討性的問題,在澳門是很缺乏,無論在任何界別都很少對一個話題深入辯論,懂得辯論的人不一定可以應用到實際情況, 可人在思考及辯論過程中會有成長,事情可以從中轉化及學習,堅持是一樣很重要的行為,但有時堅持錯的方向就很慘。所以,空間在經營上也要一直的變化,及因應每個項目而靈活變通,因為社會就是一直在變,空間已經不單純指是藝術個人創作,而是和來的觀眾有互動,特別是像牛房的對象是面向不同的人及社群,觀眾是社會上的任何一個人,會跟著時代而變。
可是變的另一個問題,是因應大眾沒有了自我, 我們本性大部份都是好的,但社會變得太過虛假及過度物慾,在運作方式變通之餘,創作內容又可以帶出藝術的純粹,人的本質,大自然的美好,社會議題,性與性別,特殊社群,過去與未來等很多話題,而不是跟隨現在流行什麼就做什麼。這些議題也關乎策展人/藝術家的個人修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方向。所以,我自己最終就是說空間關乎人這回事,當然像澳門這個地方細,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做大型裝置或雕塑應該不可能生存。
澳門的藝術圈子很細,但活動過份的多,如 GIGI說:「展覽資訊大爆炸,活動實在太多,讓人疲勞,消化不到。」而空間給人好印象,不會是因為活動多,而是內容有深度有啟發性,很 認真的做一個展覽出來,如果展期太短實在相當可惜,能有一個場地去安排較長的展期實在是牛房的一個優勢,但也不排除政府會收回管理權,而之後沒有固定空間又要運作暢順,才是最考驗負責人的能力。像全藝社成立9年搬了4個 地方,不計算額外要付租金,就是每次要改造空間及搬遷已經浪費很多金錢及心力,但依然不斷 尋找一個可以穩定及發展的空間,實屬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小城劇團沒有自己的實體劇場後,將獨立空間串連成「自家劇場」,又是一個轉化概念的好例子。而文創村更是有前瞻性地將文創當商業去運行,以旺區作文創基地,在澳門這個文化意識缺乏的環境之下,這是一項極具冒險性 的行為,無論有沒有資助。今期還特別邀郝元春 yolanda製作了一份澳門區藝術空間的地圖,並附上每個空間的介紹,希望大家從中更了解到這 些空間,而當中大部份都是對外開放,其中可能有遺漏之處,或是有些在yolanda畫的範圍之外未能輯錄,但作為記錄當下澳門藝術空間,也是一份寶貴的資料,因為每一個空間生存其實不易,5年後再翻看,可能有一部份已經不在了。 而在最後校對之時,得知边到有書位於議事亭 前地的二樓書店也要搬了,澳門真的每一刻地圖 版塊都在變動,也期望她搬到新地方有新景象, 本期地圖位置就不改了,留個回憶。
而澳門以外的藝術空間,像廣州的黄邊站是地產項目洐生的一個獨立藝術空間,在商業上有美術館在內可以提高那地方的價值,可對於澳門來說,完全沒有這種氣候,我想其中是政府政策裡沒有規定大企業一定要有多少文化藝術的項目, 另一方面是本地投資者也沒有這種意識。而悍圖社可以與視盟一起買下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我想這是很多藝術家想做的事情。當然像子隆老師自己建一個理想空間,更是大家的異想,覺得不可能的任務,但又著著實實發生,而且老師將近70歲了,還滿腔熱血。在李卓媚讀小學時已經認識她,上年她畢業後回到澳門,我們才相認,幾個月前她又回到臺北生活,找了她寫臺灣 獨立空間的狀況,於是她第一次寫訪問及藝術文章,很有獨特見解,做盡了資料又跑了好幾個空間,當代藝術中心/198 ギャラリー CAFÉ/小路上藝文空間/伊通公園藝術空間等,這些比較代表性的空間,其實也只是臺北的一小塊,所以, 說臺灣生存有很多問題,而且經濟持續不好,競爭大,但是藝文活動種類、深度及機會等還是比澳門多很多,至於澳門人是否能到臺灣生存,還真的很看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