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揭開生命的記憶, 找尋內心的家──訪《找尋:內心的家I I》 駐場藝術家李燕華

文: 郝元春

相片由李燕華提供



避開熱鬧的開幕,四下無人的安靜午後是欣賞李燕華作品的好時光。展場裡流淌著輕輕的海浪聲,穿插交織在空間裡的一束束黑色的線條,牆壁上符號般的黑色剪影一樣的手繪壁畫。簡單、細密之中透著一種宗教式的虔誠和嚴謹,尤其是那些黑色的線,進入展場突然在你眼前展現的瞬間,穿透平面的張力,直刺心臟的柔軟力量,仿佛每一條線都在持續生長。


線的繪畫性,線的雕塑感



關於那些線的運用,著實讓人很著迷,既帶有女性的纖細心思,又有著莫名的堅韌力量。線是繪畫中最基本的元素,平實的體現在紙面之上已司空見慣,李燕華讓這些線脫離了平面,在三維空間中呈現出雕塑般的質感,用線性的概念詮釋出繪畫的性質。她這樣比喻道:「在展場中它兼具線索、光束、能量、光影及連結的觀念,同樣也是引導觀眾觀看和找尋方向的作用。」不僅僅是這樣,線的運用也是想強調澳門土地跟它(作品)的一種連接性。以澳門歷史來說,「線」是更具有讓李燕華連結澳門漁村歷史與記憶的一個元素。魚線一直是澳門祖先保護家及照顧家的生存工具,這一條條的線構成以前澳門「家」的形式與過往,所以在展場中,她用一條條線去組織成一個人與家的空間, 在結構上即是建築的概念,而她也希望用這些線索讓人去探尋曾有的過往,再進一步看自己內在的家與創作的家之間的關聯。


用繪畫的閱讀性和時間性探討記憶



「書系列」是李燕華長期研究的一個創作主題(計劃),現在的「家系列」作品用李燕華的話來說就是:「如果沒有書系列就不會有現在的作品」。書系列作品的內容以文件的方式呈現,藝術家以書的形式呈現給觀眾,且在書厚度的頁面上書寫文字抒發與作家作品的情感交流,形成一張張的頁面,陳述彼此因不同的時間相遇且創作共同的回憶。






在她看來,書就是文字的家,它所乘載的不僅是文字的意義更是具時代性的內容與記憶。而翻閱是人的一種看的模式及行為,透過翻閱與紙質的傳遞,人的故事與記憶就被召喚出來 了。李燕華藉由書閱讀的方式探討人的記憶, 人所呈現的記憶宛如失去的那一頁,如何找到那一頁,需透過時間與空間的閱讀,我們的記憶才會跟上所找尋的內容。


藝術家通過探討翻閱後紙張的展延所做的視覺性閱讀,觀眾則在一頁頁之間的觀看與停留間產生視覺性的語言,經過時間性交錯而產生新的內容和意義。


作品與自己,作品與觀眾,觀眾與自己


李燕華繪畫的內容總是跟家和記憶有關,這次牛房的展覽則藉由空間的雕塑性去思考繪畫的內容。「因為一本『書』無法呈現我所有的內容,所以才輔助一些其他形式的創作。」李燕華作品的核心便是「家」。什麼是家? 實體家的空間是「家」的外殼,就好像形形色色的人,但身在其中人心的空間,即我們心的家是什麼狀態? 我想這是李燕華想去探索的問題。



「我想藉由作品探討自己,每個人的人生都在找尋一個方向,那個方向是讓你沒有恐懼的,不會寂寞的一個空間,我覺得這個東西跟『家』是非常接近的。」我們需要解決內心的需求,打開心靈的空間,達至保護身心的狀態,這次李燕華的作品也是讓觀眾去體會,什麼空間可以讓自己達到那種狀態,這不僅是藝術家在思考自身的一個過程,也是在幫助每個人去理解自己。藝術家藉由藝術創作發現一些事物的道理,用平靜的心創作出來,再讓觀眾在這個空間裡感受到創作者的一些想法、線索。藝術作品與人的互動便在不知不覺中展開。




多元的藝術處理方式



李燕華曾接觸過多種不同媒材,觀察內在的關聯性,運用媒材的特質去思考作品的表現。書法美學讓她認識線條與文字之間的故事;陶藝這種泥土的雕塑藝術則讓她對大地的省思乘載更多元的文化,對她來說,它們是老師,引導她對藝術的認知與參與,也是相輔相成的,不但在創作時有更多的選擇,在人生道路上也有很大的啟示。「內心的家」作品中的線條概念便是從書法裡得到啟示,平塗式的黑色剪影畫風也帶有書法渾厚大形的感覺;而陶與瓷的雕塑性讓她的思維更立體。「陶瓷、書法,它們都參與了我的生命,經過時間和自身的咀嚼後內化成一種領悟呈現出來。」無論何種方式的藝術表現,均為藝術家帶來不同程度的美學思考與衝擊,一個藝術家的成熟度,是透過很多不同層面的接觸、 實踐以及領悟,才更懂得拿捏自己的作品。



藝術創作是一種人生實踐


藝術家需要保持一種廣闊的視野是非常重要的。常常在世界不同國家做駐場創作,李燕華之所以一直研究關於「家」與「記憶」這個主題,恐怕也與之相關,身在不同的異地,可以跟當地更接近,但又可以抽離出來,看得更廣。這也是她口中所說的駐地的好處之一。




「我會探討我的生活模式和這裡的模式有什麼不一樣,參與了這段時間,在我生命中也是一種啟示,可以更客觀的看待這裡以及自己。對家的定義又會再重新組織一次。感謝周遭成就我去做這樣的事情,讓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不同的人、事、物。」


「我很感謝創作的過程,這是面對自我的一個終身課題,透過生命實踐,幫助了解我自己。」


藝術家透過創作的過程堆疊生命的記憶,發現生命的美妙,將內在的能量開發出來,這個能量裡還有無限想像的空間,給予這個世界。


牛雜工作團隊

施援程
​Cora Si

編輯,撰稿人

因為不善辭令,不愛群體活動,所以自少交筆友及寫BLOG,然後寫攝影及藝術文章,沒有正式學藝術,但辦過幾次個展,成為策展人及牛雜編輯,平日在家工作,最好的友伴是貓及狗,認為未來是未知,有很多可能性。

楊冠瑩
Summer Ieong

撰稿人

在攝影、錄像、繪畫及裝置等領域浮遊。以寫字作為反芻。 夢想的生活是冬暖夏涼、吃飽喝足、夜夜好眠、多元成家。

郝元春
Yolanda Kog

撰稿人

藝術工作者,鏟屎官,長期神游患者一枚。

李卓媚
Lego Lei

撰稿人

鄭志偉
Ck Cheang

平面設計

全職笨蛋,兼職在 SomethingMoon 做平面設計,參與很多重要但不顯眼項目。有時是思崎井寫寫字。

周寶玲
Pauline Chao​​

​行政

劉嘉欣
Amber Lao

行政

其實那一步不太難、不太遠、不太高,倘若你願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