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小城實驗劇團- 劇場新美學

文: 楊冠瑩

相片由小城實驗劇團提供

成立於2008年的小城實驗劇團,作品以實驗性探索本地劇場新美學見稱,經常跨界別與不同藝術範疇的藝術家合作。然而不同的創作人和媒介要如何融合才能互相輝映,而不是純粹「炒埋一碟」呢?


《時先生與他的情人》



譚智泉( 以下簡稱「泉」):創作人一定要對自己本身的藝術語言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同時抱持開放態度,在本身已經相當完整的語言當中,有時需要減去一些部分,打開這個空間,和其他語言進行對話,從而發現豐富作品的可能性。


小城的音樂劇場《時先生與他的情人》(以下簡稱《時先生》)由譚智泉擔任導演,並與作曲家楊光奇、文本黃庭熾合作,從2013年開始,於澳門、北京、臺灣、日本、加拿大以階段式的創作方式作呈現。過程中諸位創作人如何透過不同媒介互相激盪?




泉:《時先生》的出發點是如何將人的思維方式呈現出來,有時是通過文字,有時是音樂,就像人有時是理性出發,有時是感性出發,所以思維也有很多種方式。有時感性的部分,音樂一出,就已達到強烈的包圍感,這是音樂的強 項。然而,在某些位置和時刻,對演出有幫助 的也許不是音樂。因此《時先生》其中有一幕是完全沒有音樂的。一個音樂劇場竟然沒有音樂,情形就像一個舞蹈演出中途突然所有表演者都不動。因為在我們的概念中,可能那一刻演員的讀白已有其音樂性,或在某些時候,為使劇作達至轉化,音樂能否暫時扮演休止符的角色呢。因此音樂、文本、需要在主副角色之間交替,從而達到更理想的效果。


《黑湖》



小城的演出類型多樣,從正規劇院的大型演出到黑盒劇場的實驗作品,各種不同大小、質感和條件的空間,各自有甚麼好玩的或具挑戰性的地方? 怎樣才算是適合的演出空間?



泉:作為創作人, 對我來說每個空間都有其個性,就像每個人都有不同個性。因此當我已經知道要做甚麼演出,我會因應演出尋找適合它的空間,或是能夠給我創作欲的空間。譬如小城去年的作品《黑湖》,特地挑選在舊法院。有人說舊法院的全空狀態是很難傳遞和駕馭。然而,《黑湖》在我心中描寫的正是

人很空洞的生存狀態,過去永遠過不去,未來一直沒有來,這樣的狀態。這跟舊法院那廠房般的空間,沒有依靠的,大家只能貼靠在牆的那種質感很相近。所以有時空間的個性也能夠給我靈感投放在創作中。至於比較中性的空間,一般是比較正規的空間,則相對沒有限制,可以重頭去建立一些東西,給設計團隊一個相對純粹的起始點。


有一個階段,我嘗試吸收每個空間不同的元素, 把合用的有機的元素放回劇中,使作品有更多不同的特質。譬如《時先生》有段時間曾在澳門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排練,那邊的禮堂長期 鋪著一張地毯,它像是中式茶樓會有的東西, 給我很東方的質感。後來在臺灣的一個雜誌圖書館演出,恰好那裡有一張小小的紅色地毯, 然後我發現把它放到場地的中央時,有一種儀式感。戲裡其中一段,演員會在正中央有一段折子戲──貴妃醉酒,那麼那張小紅毯就化成了演員的舞台。


《彼女私房》




接下來小城的未來方向是?


泉:形式上具體有兩個方向:音樂劇場和演繹流,這兩個方向由不同的創作班底組成。音樂劇場方面,《時先生》與楊光奇合作;《彼女私房》與澳門三位女歌手合作。我們對音樂出發 的創作很感興趣和好奇,因為音樂人的語言, 以及其關心社會的角度與文學出發的很不一樣。


另外演繹流,是15 年開始的一個劇季,它旨在回歸到演員本身去探索表演。澳門有一個很特別的劇場環境,不像香港有一個很正規的戲劇學院,許多劇場工作者都畢業自該校,澳門的劇場工作者從各地學成歸來,譬如臺灣、香港、歐洲等地,是故大家對於表演、如何理解劇本和角色等等都有各自的看法,這樣的演員聚在一起就像一個化學實驗,像是《黑湖》的四位演員有四個不同背景,他們如何在同一個劇裡結合在一起,找到一種更加貼近澳門這個地方的獨有表演特質,作為創作人,這是我嘗試摸索的東西。


《肺人》



除此之外,關注小城的朋友可能也留意到,小城今年演出數目較少,沒記錯的話,過去兩年各有約五六個製作。其實小城並沒有一個慣常的演員和設計的班底。主要成員只有幾位,包括導演和行政。過去在13 至16 年間創作了很多作品,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製作得較成熟、完整的作品,可以有延伸性地發展,我覺得一個相對成熟的演出需要兩三年時間去發展。個人覺得澳門的劇團需要踏出一步作出嘗試,可能每個劇團都該具備一些標誌性的作品,無論是在本地重演或是在外地演出。


今年正在嘗試把這些作品以一個更presentable的方式去重演。《時先生》將到加拿大上演五十多場,加上往年的場次合共超過六十場;《肺人》將在本地重演約十場,加上前兩年的場次共二十多場。因為不斷有演出機會,方可使作品更加穩固,使演員在角色、節奏和情感上的火喉更上層樓。這是一個醞釀的過程。



小城實驗劇團


小城實驗劇團自2 0 0 8 年成立以來,活躍於本澳及亞洲地區舞台及藝術節,劇團作品以音樂劇場及演繹流美學見稱。2017年底將與Canada National Ar ts Centre及Tarragon Theatre劇院合作,前往渥太華及多倫多巡迴演出《時先生與他的情人》超過50場次。


除演出製作外,小城亦與「點象藝術協會」及「自家劇場」聯合主辦以探索戲劇前瞻性為主題的「劇場搏劇場B O KFestival」。


此外小城亦連續四年入選澳門文化局「社區藝術計劃」,該計劃正與「俾度莉關注印尼移工組織」及「澳門印尼移工工會」展開《同樣的身體》戲劇工作坊及社區演出。


牛雜工作團隊

施援程
​Cora Si

編輯,撰稿人

因為不善辭令,不愛群體活動,所以自少交筆友及寫BLOG,然後寫攝影及藝術文章,沒有正式學藝術,但辦過幾次個展,成為策展人及牛雜編輯,平日在家工作,最好的友伴是貓及狗,認為未來是未知,有很多可能性。

楊冠瑩
Summer Ieong

撰稿人

在攝影、錄像、繪畫及裝置等領域浮遊。以寫字作為反芻。 夢想的生活是冬暖夏涼、吃飽喝足、夜夜好眠、多元成家。

郝元春
Yolanda Kog

撰稿人

藝術工作者,鏟屎官,長期神游患者一枚。

李卓媚
Lego Lei

撰稿人

鄭志偉
Ck Cheang

平面設計

全職笨蛋,兼職在 SomethingMoon 做平面設計,參與很多重要但不顯眼項目。有時是思崎井寫寫字。

周寶玲
Pauline Chao​​

​行政

劉嘉欣
Amber Lao

行政

其實那一步不太難、不太遠、不太高,倘若你願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