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浮 城. 寂──眾聲喧嘩 (香港) 當聽感展開 , 聲音是多層次情境製造機

文 : 李卓媚 受訪者 : 梁寶榮@眾聲喧嘩


眾感官當中,以視覺為首,至少 80% 以上的外界信息是經由視覺獲得,是人和動物最重要的感覺,而聽覺在語言和音樂使用下才變得敏感。


這次「BOK Festival」邀請了香港「眾聲喧嘩 HETEROGLOSSIA」劇團重新演出《浮城・寂 Woyzeck 》,以聲音為主軸,借鑑電影擬音技師(Foley artist )在幕後模仿劇情中發出之聲響的後製過程,是 2016 年《浮城噪響 Woyzeck 》 ( 改編自德國劇作家 Georg Büchner《浮石記》) 的文本及概念延續 。


關於劇團

2012 年在香港牛棚,由方祺端負責導演,謝徵燊為策劃的戲劇《眾聲喧嘩 》機緣下,集結了 4 人主力的創作班底。「在香港是以編舞或編導主導框架,其他媒介需要跟隨他們方向,我們各有所長,來自不同範疇,戲劇不止服務文本,也不止圍繞演員,而是各個崗位都能發聲成為說故事的核心,自己組團除了自由,還能實驗很多事情。」創團至今已完成 4-5 個演出,追求「總體劇場」的概念,上一次《遺失青鳥以後 》則以燈光主導 。


即使如此,劇團一直以改編經典著作為創作源頭,《菲爾德的微笑》改編拉辛的《菲爾德》、史特林堡的《夢幻劇》和《N 城記》靈感來自香港文學中常用的「V 城 」(虛擬人、事、 物)。「首先我們與改編原著不同,文字是其中一個元素,可能只呈現文本當中提供的情境或意象,演員不用按照既定角色去實踐,甚至我們會扭曲文本或大量剪裁來達到空間想像 。」他們既重視文本,同時抽離文本,更多是貼近當下社會而發展出來的劇情延續 。


從繁到簡,精練擬音敍事


《浮城噪響》是先有文本,在 Woyzeck 幻象幻覺中發展擬音呈現。是次演出同是策劃、聲音創作及表演的梁寶榮認為擬音過程十分迷人,為了更真實呈現,演出所發出的聲響及效果全是現場製造,也避免運用音樂或配樂。「例如從關門到把鑰匙放下,這些電影裡的聲音都是擬音出來,擬音技師看著熒幕重新模仿演員入戲,很有戲劇性!我便有了以擬音技師身分成為角色的想法。」也認為去年《浮城噪響》未達至「聲音」主導,這次《浮城・寂》會精簡製作,從三位演員到兩人主導(一位擬音角色, 一位舞者),會深入探索「聲音」在劇場的極限界線,集中在意象表達和不同媒介敍事的核心上。一如以往地大篇幅剪輯原著,節選段落,甚至次序互換,籍由創作把日常放大,帶領觀眾細味和享受聲音情境 。


「目前還在實驗階段,以聲音訴說故事(對白/ 說書人的身分)最難的部分,不像文字般具體,有點虛無。整個演出概念由我萌生到飾演,需要情感充沛同時客觀處理觀眾能閱讀多少,如何吸引觀眾追看下去,以及能想像能理解,每次演出我都筋疲力盡,要休養幾個月才能回氣。當在試驗一件不是很多人在做的事時會很沒有安全感,直到與觀眾對待那刻才知道成不成功,很痛苦很多事情無法預料,但往往最大挑戰也是最有趣,把自己放在不可能的位置時,通常會有意想不到的事發生。」




聆聽是我理解世界的方式


當初想以「聲音」為主導的概念是因為耳朵不像眼睛閉上後就直接切斷與外界連接,整天都在使用和無可避免的聆聽,但聽感卻是最容易被遺忘的日常體驗,尤其在依賴手機信息打字和貪圖便利的科技世代。事實上,聽覺甚至能聽出視覺既定世界模樣以外的事情,像是與親人或朋友聊天時言語聲調背後所發出的潛台詞和感受 。


對於熱衷聲音媒介的他來說,生活裡會習慣以聽覺感官去理解身邊事物,例如:竊聽人們在地鐵車廂的聊天內容再觀照內心反應;閒時喜歡到旺角把熱鬧人流紀錄下來;經常敲打和磨擦各種物件所發出的微妙聲音 。「和演員入戲一樣,很忘我。」或者,工作疲憊時會極端地帶著耳機聽音樂去蓋過所有發生的事,暫時逃離現實和紛擾。「說到嘈雜,澳門更為嚴重,地方小人口稠密,四處圍繞著車聲街聲大陸人聲。城市所產出的聲響會有不同節奏和質感,都在反映社會和生活環境,這些都是我了解世界的方式。」



浮城.寂──眾聲喧嘩(香港)

策劃、聲音創作、表演:梁寶榮

導演、文本改編:方祺端

編舞、表演:伍美宜 空間設計:盧韻淇 音響控制:岑宗達



適合時宜的《Woyzeck 》

「去年在創作《浮城噪響》,當時香港正發生928 ( 雨 傘 革 命 ),刺激了我們的創作 : 香港 / 澳門基層人士受欺壓,有錢的人繼續富裕,擁有幾層樓只為等待樓價升;沒錢的繼續加班捱窮,換來越住越小和買不起房子,人生所有選擇都得到負面回應,正正與劇本互相呼應,沒想過會有這麼大的切入角度,還在中環靜坐開會。」


故事講述:一名駐紮在省德鎮的卑微士兵 Woyzeck,為了賺取額外的收入照顧家人,參加必須「只吃青豆」的醫學實驗,隨著實驗日久,他的心理健康逐漸摧殘,腦海出現一系列世界末日的景象,與此同時,情人 Marie 也對他顯得疲憊,與英俊少校發生關係,最終,Woyzeck 在池塘邊刺死 Marie,後悔莫及地伏屍河中。這樣的故事時至今日都不會退潮 ,依舊貼切 。


其中一場戲,醫生對男主角不斷說 :「 Woyzeck ! Woyzeck! 你吃了豆未呀?」演後觀眾對此記憶深刻,上班時對同事諷刺地說出同樣對白,形容每天處理文件就如吃豆般 !


《沃依采克 Woyzeck》作者簡介

卡爾.格奧爾格.畢希納(Karl Georg Büchner,1813年10月17日-1837年2月19日),德國作家、革命家。19歲時開始習醫,期 間撰寫許多文學作品和政治宣傳冊。後來因號召民眾革命,被追捕而逃到法國的斯特拉斯堡,完成了第一部著作:《丹東之死 Dantons Tod》上演於法國大革命時期,是現代思想史上的一塊路碑。完成喜劇《萊昂斯和萊娜 Leonce und Lena》後,撰寫戲劇《沃依采克Woyzeck》,他深入剖析了社會的苦難和不公平性。最後年僅23歲的他死於傷寒,在蘇黎世度過。


德語文學的最重要文學獎Georg Büchner Prize,便是以格奧爾格.畢希納命名,而他的劇本至今仍然活躍在全世界的舞台。







牛雜工作團隊

施援程
​Cora Si

編輯,撰稿人

因為不善辭令,不愛群體活動,所以自少交筆友及寫BLOG,然後寫攝影及藝術文章,沒有正式學藝術,但辦過幾次個展,成為策展人及牛雜編輯,平日在家工作,最好的友伴是貓及狗,認為未來是未知,有很多可能性。

楊冠瑩
Summer Ieong

撰稿人

在攝影、錄像、繪畫及裝置等領域浮遊。以寫字作為反芻。 夢想的生活是冬暖夏涼、吃飽喝足、夜夜好眠、多元成家。

郝元春
Yolanda Kog

撰稿人

藝術工作者,鏟屎官,長期神游患者一枚。

李卓媚
Lego Lei

撰稿人

鄭志偉
Ck Cheang

平面設計

全職笨蛋,兼職在 SomethingMoon 做平面設計,參與很多重要但不顯眼項目。有時是思崎井寫寫字。

周寶玲
Pauline Chao​​

​行政

劉嘉欣
Amber Lao

行政

其實那一步不太難、不太遠、不太高,倘若你願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