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 河床劇團 (臺北 ) 一對一正面搏擊 , 誰都無法置身事外
文 : 李卓媚 受訪者 : 郭文泰 (Craig Quintero ) @ 河床創辦人 葉素伶 @ 河床製作人
《Just for You》中文名為「開房間」是取自方言中人們相約在飯店幽會的說法,與當時在旅館演出有直接連接,既私密又曖昧神秘,是臺灣首個在飯店房間舉辦的戲劇節。《開房間計劃》是系列作品,會因應不同的環境來創作新的作品,從旅館房間到美術館再到戶外,展開 「空間」性質的試驗,同時俱備「環境劇場」的挑戰。今年更加入實驗「時間」的概念,徹夜演出,從意識走入潛意識,像夢遊般更容易進入「夢」的國土,探索劇場極限到哪裡 。
關於劇團
河床劇團(Riverbed )以導演郭文泰為首,從1998 的作品《出山 》至今成團 19 年,做的是 「意象劇場」作品,以「總體劇場」的概念來創作,無論編導、音樂、舞台還是服裝等,各個方面都由原創作品集結而成;不為文本服務,每個層面都保持高品質藝術呈現;與藝術家共同探索不同視覺領域──戲劇(表演)跨視覺藝術。其意象表現像是一幅流動的畫,模糊著現實與夢境的邊界 。
「我們想創作出真正進入觀眾生命裡,20年後還會記得的作品。像鏡子一樣,觀眾能籍由作品看見自己。 每一次都最真心誠意地做,不計成本地實驗。」
對於出生在美國的郭文泰(CraigQuintero) 來說,臺灣戲劇文化最吸引的部分,是京劇的美學、結構和精準的表演形式,全然與美國寫實主義不同。京劇有大量符號需要解讀,有一定的認知才能比對演員完整的經驗。他在臺灣修讀研究所期間,學習了一年京劇的基本動作,但後來吸引他的是臺灣小劇場的活力和人們的 熱情,所以他的博士論文寫的是臺灣小劇場,也創立了河床劇團 。
開房間計劃──河床劇團
導演:郭文泰 製作人:葉素伶
舞台美術:安德魯.考夫曼 演員:鍾莉美、許家玲、宋孟璇
觀眾本身是核心:「JustforYou!」
《開房間計劃》每場演出僅有一名觀眾,理念是來自對普羅大眾認為「觀眾越來越多越能定義成功」提出質疑,重新思考劇場本質,回到最樸質的與人相遇的創作源頭 。
同時,離開一般熟悉的劇場空間,捨棄舞台和觀眾席,觀眾無法躲在黑暗裡,演員也必須誠實毫無保留。演員會根據每次觀眾的不同狀態、性別、年齡及反應等臨場調整。「演出中,觀眾是事情發生的核心,演員會請他喝東西、吃東西或走一段路,甚至帶到路上綁架到封黑的車子上。與《Sleep no more 》觀眾單純旁觀不同。」觀眾必須打開感官,用身體作出回應,以切身感受去定義,從而投射出回憶、想像或情感等去了解自己,非常私密的「個人 」體驗。「這樣的作品在大劇院很難成功,小空間反而能深入觀眾的腦海裡,提供另一種可能性。」
在公共場域中,人們忌諱與陌生人眼神接觸,而《開房間計劃》正是契機讓人跟人之間赤裸裸地面對面,尤其在對任何事情都冷漠的「低頭族」世代,很需要互相靠近,關心及溝通,發生一對一最交融的關係。
不為演而演
河床劇團的創作方式會按照實際表演空間去發展片段,與一般已經設計好再帶進劇場的創作方式不同,在乎「因空間而產生的生命」。
選角上,會選擇願意打開眼睛和敞開心房,而非技巧性強的演員。郭文泰認為按照指令去扮演」是一件很表面的事情,「我在演給你看」 無法一絲不掛地展現最完全的自己。演出中,演員的感情流露並不是為了「表演」,而是當下真的感觸,他在觸踫你手是真的在觸踫嗎,所以每次演出對演員都會是大量的精神消耗。「人才是根本 ,是最重要的事 。」
談到過往難忘的經驗,兩位受訪者都不約而同地憶起演出後觀眾為戲哭泣。「我們沒有劇本,沒有角色,沒有一般劇情,也不是在演悲傷故事,觀眾不是為了這些而哭而是為了自己。流淚並非證明戲的優劣,但起碼有事情在發生,是觸動後的回應 。」
當催眠生效,我與自己相對望
這次河床劇團與視覺藝術家 Andrew Kaufman 合作,為澳門觀眾帶來新作《開房間計劃── 催眠 》。「催眠 」早在五千多年前已有跡可尋,,為了舒解壓力和煩惱,以放鬆的心情帶動腦根的啟動,讓潛意識打開,有助解決問題緊張的根源,也能透過催眠的方式面對過去。事實上每個人都能進行自我催眠,人類的每一個想法或意識都可以算是自我催眠。高度的受暗示性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像是平時看電視或廣告,會不以為意地接受。表演和藝術同樣有這樣的功能,借由沉醉於空間和時間來面對自己。「日常在忙碌的生活中很少機會安靜地面對自己的悲傷、期望、失望,藝術會提供這樣的空間。」
早在 2003 年,河床劇團因為「哇!WACFEST 國際劇場藝術節」的機緣下認識澳門,當時對於充滿異國風情的建築和殖民特色的美食留下深刻印象 。「每天會吃上兩個葡式蛋撻 !」「對應中國的發展,一年已經面目全非,很開心有機會能帶著作品重遊貴地分享,見見老朋友,一探十年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