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韓‧流‧夢—王翊談韓國藝術之旅感受

文/ 謝嘉豪

圖/ 王翊、牛房倉庫

由牛房倉庫策劃的「韓‧流‧夢──韓國藝術交流之旅2011」,推薦了本地多媒體藝術家王翊參與是次交流活動,並於2011年7-8月間前往南韓釜山藝術空間Open-space-bae參與駐場藝術家計劃。駐場創作期間,王翊受到當地的明媚風光,及與其他地區的藝術家的交流之間,得到了不少啟發,從而影響他對生活和創作態度。牛杂與王翊進行了一次訪談,由他親身為讀者細說這次「韓‧流‧夢」。

王:王翊  謝:謝嘉豪

謝:可否與大家分享一下,是什麼機遇促成這次藝術旅程﹖

王:大家好!我叫Jeff Wong,曾經參與過牛房倉庫多個聯展。透過策展人Frank(編按:牛房藝術總監李銳奮)的介紹,得知有這個藝術交流活動,於是,2011年7月份,藉著這機會我便到了釜山。這個藝術交流計劃是每年都會舉辦,而我在那裡生活了一個月,與當地的及海外的藝術家交流,並一起進行創作。在韓期間,行程非常緊密。我剛翻閱了那時用的日記本,才發現原來從我抵達漢城那天,至行程的完結,每天的活動都十分精彩充實……我第一天到達營地後,便立刻被安排參加一個簡報會。會上由有份參與計劃的藝術家簡報他們的創作過程,因為有些人比我早到,那晚他們就詳談在日光山上(編按:Open Space Bae所在地) 創作進度。於是,我了解到這個計劃希望藝術家分享各自的創作進程,令大家清楚對方在做什麼,並藉以讓其他藝術家能參與合作。除了創作之外,我覺得在那裡的大部份時間是用來學習怎樣在那個空間生活。

謝:此話何解﹖

王:Open Space Bae是建基一個農莊的藝術空間,離開市區約十五分鐘行程。每隔兩三天,負責人才會用車載運一些日用品入營,而我們的糧食供應,是需要自己出外購買的,所以除了創作,有一半時間是用來生活。

謝:Open Space Bae是如何營運的﹖

王:據我所知,是由南韓政府一個主管文化藝術的部門所支持,但他們也要籌集資金。我看過一 段紀錄片,錄像展示這地方開始時,由一群當地藝術家無償地幫忙興建的,那裡原本是個廢棄的農地,他們把一個殘舊的倉庫改建成辦公室和展覽廳。現在依然有農民在附近耕作、生活,他們與農民定立協議,在那裡互相合作、支援。整個空間像是個社區藝術計劃,歡迎不同人士參與其中。

謝:那地方是怎樣令你開始創作﹖

王:旅程安排得很緊湊,包括了兩次遠行,由大會安排到慶州和濟州島參觀,所以創作的時間並不多,於是第一天開始,我便四周搜索有什麼材料可用。我發現整個空間給藝術品圍繞著,因為之前已有很多藝術家參與過這計劃,有些藝術品經過風雨和時間後,被大自然融合起來,例如有些藝術品被樹幹包圍起來,或一些被大自然的力量所影響而變形,或被破壞、或消失了。我住的宿舍距離藝術家工作室有一段路程,我是住在他們辦公室的旁邊。那個區域有一條竹橋,是一位曾在此駐場的畫家建造的,而經歷風雨後,那橋已經開始破損,而在附近我發現很多竹竿,於是我利用那些棄置的竹竿來做一個作品,放在橋的旁邊,與它對話……為了購買適合的材料和工具,到達後的第二天,我到了附近一個大型市鎮買了一部單車代步。

謝:這次「韓流」生活給你什麼體會﹖

王:在這期間,我重新喜歡上騎單車這項運動;而飲食方面,我喜歡上韓國泡菜。我回來澳門後,立刻買了一部單車,自此開始,我大部份時間都是以單車代步,因為我發覺其實澳門是非常合適單車代步,而不應該是到隔離街買消夜,也要乘電單車。回來之後,對大自然也特別嚮往,因為住在營地時,經常接觸到自然環境,四處都是小動物和昆蟲,牠們有牠們的生活,你有你自己的生活和創作,大家都不會騷擾對方,從習慣到愛上這樣的生活,確是很微妙。

謝:有沒有什麼有趣的經驗可以分享﹖

王:我認識了一位同期參與計劃的藝術家 Marcus,他是瑞士人,現在旅居日本京都。他令我明白到業餘愛好者與專業藝術家的分別。Marcus平時會透過網絡來接洽工作,主要是設計案子,這樣來賺取生活費。而其餘時間他便用來做藝術創作。最有意思的是,他所有的創作都是不收費的,而且主要是社區藝術的案子。Marcus經常到世界各地參與駐場藝術家計劃,而他最擅長的是發掘當地的文化特色,與當地團體聯繫找出他們的獨有風俗,這些都給我很大啟發,可以見識到專業藝術家如何在短短的兩星期內,做到一個大規模的社區藝術作品,而別人可能需要用半年一年的時間才能做好。

謝:那麼他是怎樣做出來的呢﹖

王:我想,首先是他擁有一種很強的拓展能力。 譬如說,他會親身走到市場及社區之中,花大量時間在那裡繪畫、拍照等,從而引發與當地人交談的機遇。自他抵達以後,便開始向當地朋友學習韓語,於是他便以剛學的幾句韓語與當地社區的人民交談,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我想是來自一種強烈的主動性。而他的工作效率是令人驚訝的,他可以兩日時間走遍營地附近的山林,之後兩天便走遍了附近的港口,並認識了當地社群, 隨即在晚上向我們作簡報,分享創作過程。這是我從一位職業藝術家身上見識到的態度,就是全身投入,然後貫徹到底。

謝:舉例來說呢﹖

王:譬如說,他在很短時間內,與附近港口收割海帶的漁民結識,並取得他們的信任。當時是海帶收割的月份,Marcus跟著他們出海收割 ,幫忙漁民收割、清理、搬運,這些都是非常艱辛的勞動,可想而知他付出了很多。最後,他利用了海帶作為媒介進行創作,又邀請了一起工作的漁民參與,請他們每人講一個自己的故事,並利用這些故事轉化成不同媒介的作品。作品完成後,大會邀請了附近的漁民和海帶工場的工人前來展覽廳參觀及分享。

謝:這次交流之旅對你有什麼新想法﹖

王:當然有得著,但並不是重大改變,而是很細微的。例如,我一直喜歡利用棄置材料創作,或 一些工業副產品,如廢棄塑膠物、廢紙等,但自從在韓國嘗試用自然物料創作後,我有點感觸,就是在澳門接觸大自然的機會真是很少,所以現在我會多點到離島、樹林,吸收些清新空氣。

王翊 周末藝術家,作品以裝置藝術為主,常用不同物料在空間中造形,例如:收銀機紙卷、金屬線、透明膠等。曾多次參與由牛房倉庫主辦的藝術聯展及活動,並於2011年夏到韓國釜山Open Space Bae藝術空間參與國際駐場藝術家計劃。擁有葡萄牙波爾圖美術學院繪畫學士學位,現任職於澳門市政機構負責中葡翻譯範疇的工作,並於夜間在澳門理工學院攻讀中葡翻譯學位。

牛雜工作團隊

施援程
​Cora Si

編輯,撰稿人

因為不善辭令,不愛群體活動,所以自少交筆友及寫BLOG,然後寫攝影及藝術文章,沒有正式學藝術,但辦過幾次個展,成為策展人及牛雜編輯,平日在家工作,最好的友伴是貓及狗,認為未來是未知,有很多可能性。

楊冠瑩
Summer Ieong

撰稿人

在攝影、錄像、繪畫及裝置等領域浮遊。以寫字作為反芻。 夢想的生活是冬暖夏涼、吃飽喝足、夜夜好眠、多元成家。

郝元春
Yolanda Kog

撰稿人

藝術工作者,鏟屎官,長期神游患者一枚。

李卓媚
Lego Lei

撰稿人

鄭志偉
Ck Cheang

平面設計

全職笨蛋,兼職在 SomethingMoon 做平面設計,參與很多重要但不顯眼項目。有時是思崎井寫寫字。

周寶玲
Pauline Chao​​

​行政

劉嘉欣
Amber Lao

行政

其實那一步不太難、不太遠、不太高,倘若你願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