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4:35 p.m. ── 李卓媚作品展

春耕 牛房徵集系列

文 : 楊冠瑩

攝影 : 施援程

目前在臺北生活的李卓媚(Lego),曾經有一段時間情緒低落,獨自躲在房間不願出門。但始終有一件事,使她每天不得不出門至少一次,就是倒垃圾。在臺灣,倒垃圾並不是一件「隨心所欲」的事,不像澳門許多大廈有固定倒垃圾的地方,居民隨時可以倒垃圾,再由清潔員定時處理。

在臺灣各個社區上演的倒垃圾流程:每天的同一時間,遠方傳來古典樂「給愛麗絲」、「少女的祈禱」的電音版,聽到「暗號」的社區居民拎著一袋袋垃圾從各處竄出,集中在同一地方 等候,待一個龐大的「流動音樂盒」──垃圾車緩緩駛至,居民就輪流把垃圾丟入其中。對於當時內心感到孤獨失落的Lego,這個與社區居民一起等候垃圾車和倒垃圾的過程,相當奇妙和療癒,倒垃圾的過程更是幫助宣洩內心情緒的一種儀式。

Lego用8厘米拍的掉垃圾影片,展覽期間每天會於4:35p.m.播放,播放1分鐘的重複影片直到展場7:00p.m.關門為止。

其中,這項全民社區活動在臺北巿萬華區有非常有趣的體現,萬華區即昔日的艋舺,過往予人龍蛇混雜的印象,臺灣電影《艋舺》正是以八十年代的艋舺為背景的黑幫故事。萬華區近年人口逐漸下降,居民以老年人為主,成為臺北市最老舊的社區。一般時段,萬華區頗為冷清。然而一到倒垃圾的時間,各家各戶的居民就一起出動,於是你會看見滿街的老人拎著垃圾,或坐或站地和鄰居閒聊。

三月的「4:35 p.m. ──李卓媚作品展」,將是以Lego對社區的觀察為出發和延伸的系列創作。

李卓媚 1991年生於澳門,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洄游》獲文化局補助編導作品。在學至今參與本土電影美術:《堂口故事 3-心亂疑城》(《熊媽媽的咆哮》、《見光》)、《進化論》、《過雲雨》、《撞牆》、《骨妹》。 2015年獲1839攝影藝術新秀獎,攝影個展:「SEMICOLON;」及「talk to Eve」。深受「阿鬼」(黃仁逵)工作坊影響,畢業首年在「井井三一兒童繪本書屋」及「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辦多個結合遊戲、繪本、共同創作和寫生體驗的兒童繪畫工作坊,隨後策劃「來!冒個險吧!──社區野孩子繪畫展」(受邀參展兒童藝術樂園);流浪不同視覺領域,習慣蒐集日常,作品以探討精神領域,目前在臺生活。

牛雜工作團隊

施援程
​Cora Si

編輯,撰稿人

因為不善辭令,不愛群體活動,所以自少交筆友及寫BLOG,然後寫攝影及藝術文章,沒有正式學藝術,但辦過幾次個展,成為策展人及牛雜編輯,平日在家工作,最好的友伴是貓及狗,認為未來是未知,有很多可能性。

楊冠瑩
Summer Ieong

撰稿人

在攝影、錄像、繪畫及裝置等領域浮遊。以寫字作為反芻。 夢想的生活是冬暖夏涼、吃飽喝足、夜夜好眠、多元成家。

郝元春
Yolanda Kog

撰稿人

藝術工作者,鏟屎官,長期神游患者一枚。

李卓媚
Lego Lei

撰稿人

鄭志偉
Ck Cheang

平面設計

全職笨蛋,兼職在 SomethingMoon 做平面設計,參與很多重要但不顯眼項目。有時是思崎井寫寫字。

周寶玲
Pauline Chao​​

​行政

劉嘉欣
Amber Lao

行政

其實那一步不太難、不太遠、不太高,倘若你願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