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OM 《誰在找麻煩 Troublers》──韓國女性導演觀點和社會發聲

訪問/文 : 李卓媚 、楊冠瑩

翻譯 : 吳靖彤

相片由WOM提供及取自網絡

澳門同志族群在僱員福利、住屋、醫療、保險及遺產上也無法享有異性戀者透過婚姻能享有的相等權利,法律上並無多少保障,提及性傾向的法律條例(註 1)也屈指可數。至於反歧視法執行、同性婚姻、民事結合、同性伴侶領養、 性別更動權力、女同性戀進行體外受精之合法管道、允許男男性接觸者(MSM)進行捐血一概不被允許。

過往澳門同志族群低調,社會上也極少相關的公共討論。2012年11月,澳門政府公佈《家庭暴力防治法》法律草案公眾諮詢總結報告,剔除在進行公開諮詢時原本納入保障範圍的 「同性同居」定義。自此,支持同志平權、性別平權的社團組織──澳門同志權益關注組、澳門性別教育協會、澳門彩虹,相繼成立,舉行彩虹平等遊行、主題講座以及於國際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簡稱IDAHO)舉辦相關活動等,展開澳門同志平權運動。2013年,立法會議員高天賜提出的《同性民事結合》法案,僅他一張贊成票而被否決。

難得澳門同志平權運動萌芽,可惜未能在社會上持續掀起浪潮。同志權益在法律上處在不算有保障,卻也不是完全空白的這種不上不下,乏善可陳的狀態,猶如同志身分在社會上的尷尬,社會大眾雖不至於對同志有強烈反對,但同志族群仍缺乏可自由展現性向的環境。

臺灣在亞洲當中,其性別、性向等議題在社會上的廣泛討論及關注可謂走得相當前衛。近年在臺灣鬧得沸沸揚揚的同性婚姻,早在五十年代末,首對女性要求向中華民國政府登記結婚。之後八十年代末,祁家威──臺灣第一位公開出櫃的男同志,提出同性婚姻法制化的請願,從此展開臺灣同性婚姻法制化的討論和運動。 2013年,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伴侶盟)將《多元成家立法草案》送進立法院,正反雙方開始爭論不斷,目前更是相當僵持的局面。

《誰在找麻煩 Troublers》海報

《誰在找麻煩 Troublers》

去年(2016年)十月在臺北及臺中進行的第二十三屆臺灣國際女性影展(Women Make Waves Taiwan)(註 2),酷兒廣角鏡單元(註 3)中的紀錄片之一《誰在找麻煩 Troublers》,被策展人形容「衝擊體制」的一部。講述 2012-2015 三年當中,南韓激起撻伐親北主義風潮,加上基督教佔南韓人口四分之一,以宗教和愛國之名,LGBTQIA族群被認定對國家安全與未來造成威脅,甚至貼上「親北共匪」標籤。在這充滿仇恨對峙的時代,非異性戀者仍是眾矢之的,為了試圖夾縫中生存,導演領著攝影機前行。

《誰在找麻煩 Troublers》劇照

影片大體分「李默生活」、「世越號沉船事件」(註 4)和「LGBTQIA 正反族群社運」(註 5)三部分,形式結構具實驗精神:李默是 40-60歲熟年女同志,不同於能參與人權運動和網路交流這代,而是主要以外貌區分誰「穿褲子、穿裙 子」的TB、TBG(T 婆)年代,拍攝形式採取定鏡訪問,沒有運用聲畫錯置,讓觀眾清晰可見女性身分的李默所擁有的男性特徵:聲線、臉孔、身材、一舉一動,在日復一日的平實畫面中充滿忠於自我的執著,對此十分敬佩;「世越號」同是鬧得沸沸揚揚的社會議題,看似與 LGBTQIA議題無關,卻反映弱勢在韓國如何被政治打壓和不公對待。導演從中加插一段日本 311海嘯——同性戀倖存者的愛情故事,回憶經歷死亡邊緣,失散後獲得重逢,認為要活得自在了無遺憾,所以選擇出櫃,與「世越號」交叉剪接,災難面前,應該撇開身分認同,更重要的是珍惜脆弱且可貴的生命;導演本身是名中性打扮的女同志,多次以自身獨特身分走入畫面,以幽默方式呈現在李默家鄉拍攝時,居民對她充滿好奇,甚至存有質疑和歧視;在激烈社運中忠實紀錄正反雙方立場,跳脫一般單方面的訪問偏頗,既全面又客觀,同時看見同志電影工作者被排斥、被拒絕、被暴力對待的震撼與真實性。

由於影片涉及敏感題材而且層面廣泛,導演起初擔心觀眾不接受,不理解敍事結構,幸好在韓國約70場放映都獲得正面回應,唯其中一場被觀眾控告未經其許可拍攝入鏡有損名譽,直至去年二月才還導演清白。未來會繼續拍攝李默成長過程。

「WOM」介紹

WOM韓國女性主義影像小組(以下簡稱WOM)於2001年成立,主要範疇包括女性議題紀錄片的電影製作、媒體廣播教育、就政策議題提出意見,同時將三者結合,成員包括李蕙蘭(攝影師)、李英(導演)、洪邵寅(製片),皆是女同志的鐵三角。導演李英畢業後曾於電視台工 作,當時眼見職場及社會充斥著對女性的錯誤觀念,如女性因此被加諸的社會期待。投訴不果後,心灰意冷之下,決意自己建立一個為女性及同志族群發聲的平台,WOM就此誕生。

WOM的全稱是Feminist Visual Activism wom,剛創立時不少人問她們:「做影像就影像,為甚麼要標榜女性?」。這無疑是反映了大眾對於女性從古至今仍處於性別弱勢的事實視而不見,不認為這需要和值得獲得如此程度的關注。然而,這也正好說明了WOM等女性主義團體存在的意義。

WOM把性別和性向等弱勢議題,透過影像滲入社會,推動韓國本地相關的電影文化,展開更多討論。除了製作電影,亦舉辦各種工作坊,期望透過影像製作教學,使弱勢社群可以利用影像發聲,甚至是那些在社會上不能輕易說出口的心聲,也能有一個抒發的窗口。營運資金來自政府申請企劃案、電影協會投資的正面支持以及個人名義接拍廣告、在電視臺工作。

WOM的女同志鐵三角, 後:李蕙蘭(LEE Hye-ran)(攝影師)、 左:李英(LEE Young)(導演)、右: 洪邵寅(HONG So-in)(製片)

2005年,WOM針對中學生舉辦了一個工作坊: 「My friend Lca」,故名思義L代表lesbian,ca則是camera。當時的韓國,同志社群無法在社會上展現自己。所以「My friend Lca」透過攝錄機作為朋友的角色,讓同志學生能夠訴說心聲,製作出表達其自我身份認同的影像。當時參與的學生以女同志為主,為了保護她們的身份,參與活動及拍攝時她們會帶上面具。

類似的方式亦用於WOM製作的一部紀綠片,同樣為了保護學生身份,片中受邀進行訪談的學生沒有在鏡頭前露面,若用馬賽克遮蔽,感覺猶如犯人,於是導演選擇拍攝他們的身體局部等方式避開臉部。

WOM亦考慮到韓國首都以外資源缺乏的城市,於五處媒體中心做連結,進行工作坊和教授拍攝技巧,五個地方各自製作短片再合成一部電影,並於五十個地方公開放映,這計劃稱「五異五感」,透過這些地方合作,有效集合大家對政府的訴求或政策建議,她們相信這些具實驗性的連串活動能互相牽引。

結語

在《誰在找麻煩》中見識WOM積極爭取、不怕阻撓的剛烈,在情感細節上她們也相當體貼用心,温暖得像冬日裡棒著一碗熱茶。如此的觀察入微,令她們成為韓國最先關注同志中學生在校遭遇,並為學生舉辦工作坊及製作紀錄片的組織。隨後,坊間組織逐漸意識到這個社會問題,於是衍生出更多關注青少年的活動。

在二千年初的韓國,女學生剪短髮或具備其他男性外貌特質而被列入黑名單以及被訓話,是中學的普遍現象,校方甚至會將這樣的學生與她的朋友隔離,免得「帶壞」同學,又會跟學生家長說他們的孩子不正常,更甚的是趕出校。學校和父母會灌輸他們錯誤的觀念:同性之間的喜歡只是短暫情感,等長大以後就會變成喜歡異性。於是當她們在工作坊接觸學生時,會有學生感到驚訝並問:為什麼你們長那麼大還是女同志?

在不能輕易表露性傾向的社會氛圍,同志族群固然壓抑,同志往往於青少年階段,難以接觸相關的正確資訊,造成對自我認同的迷茫,以及因保守的社會風氣而對身分感到挫敗。在這個時候,WOM以及其他關注同志的組織出現仿如天降甘露,使青少年知道自己不是孤單一人,同志身份也是可以的。

後記:

WOM透露,自朴槿惠上任後,韓國新聞揭發相關宗教激進份子是政府派來搗亂,只要民間持與官方不同意見便會行動,他們人數不多,但主流媒體會營造成大眾民意的假象,一方面總統能在政黨會議藉此壯大勢力,另外亦可激起市民對表達訴求者反感,以讓政府從中得利;而藝文演藝界在經歷政治打壓,目前公開的黑名單多達 1000人,私下實際人數無人知曉,即使已在巡演的劇團也遭資助取消。

註1

澳門《勞動關係法》第六條平等原則訂明:「一、所有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均不受歧視地享有同等就業機會。二、任何僱員或求職者均不得在沒有合理理由的情況下,尤其因國籍、社會出身、血統、種族、膚色、性別、性取向、年齡、婚姻狀況、語言、宗教、政 治或思想信仰、所屬組織、文化程度或經濟狀況而得到優惠、受到損害、被剝奪任何權利或獲得豁免任何義務。」 而《澳門特別行政區廉政公署組織法》第三十一-A條特別義務訂明:「廉政專員的輔助人員有下列特別義務:(一)以絕對尊重人的名譽及尊嚴的方式,保障被拘留人或正受其看管或保護的人的生命及身體完整性;(二)遵循不因國籍、血統、種族、原居地、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性取向、語言、宗教、政治或思想信仰、文化程度、經濟狀況或社會條件而歧視的原則作為;(三)在進行身份查驗或拘留行動時,表明其為廉政公署人員的身份。」

註2

臺灣國際女性影展早在1993年創辦,是亞洲第一個女性影展。選片包含性向及性別議題、種族議題、人權議題等,展現各種情慾及文化的多元綻放。

註3

「酷兒」是美國八十年代初的文化理論,一開始被認為貶抑之意,隨時代演變,已成為「勇敢」、「愛」與「做自己」的代名詞,影展從「社會自主」、「情感自主」及「性別自主」三個面向討論,挑選「愛情爆笑喜劇」、「焦點新聞個案」、「家庭紀錄」、「對抗國家霸權」以及「科幻」等元素。

註4

「世越號沉船事件」為2014年4月16日,自仁川港駛往濟州島途中的韓國海難,該船載有476人,包含高中二年級生325名、船員20名,死亡人數295人、9人下落不明。有目擊證人指出官方搜救隊事後並沒有馬上採取救援,處理態度消極冷漠,事發後99 天,罹難者家屬及抗議人士連續半個月身穿白袍、手戴白手套,抱著學生遺照,走上首爾街頭遊行,要求真相調查,翌年4月18 日,政府採取武力鎮壓,使用強力水柱及胡椒噴霧。其後,兩名船長被判無期徒刑及14名船員1至12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註5

LGBTQIA分別是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者( 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跨性別者( Transgender)與酷兒/ 性別認同疑惑者(Queer/Questioning)、雙性人( intersex)、同志盟友/無性戀( ally/asexual)之首字母縮略簡稱。

牛雜工作團隊

施援程
​Cora Si

編輯,撰稿人

因為不善辭令,不愛群體活動,所以自少交筆友及寫BLOG,然後寫攝影及藝術文章,沒有正式學藝術,但辦過幾次個展,成為策展人及牛雜編輯,平日在家工作,最好的友伴是貓及狗,認為未來是未知,有很多可能性。

楊冠瑩
Summer Ieong

撰稿人

在攝影、錄像、繪畫及裝置等領域浮遊。以寫字作為反芻。 夢想的生活是冬暖夏涼、吃飽喝足、夜夜好眠、多元成家。

郝元春
Yolanda Kog

撰稿人

藝術工作者,鏟屎官,長期神游患者一枚。

李卓媚
Lego Lei

撰稿人

鄭志偉
Ck Cheang

平面設計

全職笨蛋,兼職在 SomethingMoon 做平面設計,參與很多重要但不顯眼項目。有時是思崎井寫寫字。

周寶玲
Pauline Chao​​

​行政

劉嘉欣
Amber Lao

行政

其實那一步不太難、不太遠、不太高,倘若你願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