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談實驗影像在澳門──專訪李少莊

EXiM 2016 葡萄牙與澳門實驗影像活動 文 : 楊冠瑩 攝影 : 施援程

少數中的少數?

近年政府力推文創,影像工業也因此快速成長,然而普羅大眾對影像的想像大多是劇情片、 紀錄片這些主流電影,實驗影像可能聽都未聽過。本地的影像創作偏向主流電影模式。藝術家也多以傳統手法創作。實驗影像無論在哪個界別都不是熱門的創作選項。

實驗影像在世界各地是非常普遍的藝術媒介, 但一直未能在澳門萌芽。Bianca(李少莊)也 因此氣餒過,後來心態改變,覺得實驗影像是有趣的,值得分享的東西就去做。「明白實驗影像需要時間推動,它相比傳統藝術較前衛新穎, 觀眾也需要時間接受。所以到最後,要從教育開始。」

EXiM策展方向

Bianca策劃EXiM多年,深感澳門本地的實驗影像作品相當缺乏。過去的EXiM除了第一屆放映本地作品,往後都是聚焦外地作品。直到2015年,Bianca留意到由於拍攝剪接等設備普及,影像創作門檻降低,影像創作者隨之增加。加上自己一直想呈現本地作品,所以決定2016年的EXiM放映澳門和葡萄牙兩地的作品。

澳門的展覽,主要是策展人邀請藝術家參與。 為了發掘更多以此媒界創作的藝術家及其作品, 去年EXiM以邀請和公開徵件方式雙軌進行。 不同於臺灣、馬來西亞的實驗影像活動,設定年度主題進行公開徵件──去年他們的主題分別是「日記電影」和「火花」( Spark), EXiM 的公開徵件不設主題。「他們(其他地方)可以收到非常多與主題相關的作品給策展人去選。 但澳門無可能訂主題,因為本身可以收到的作品已經不多,再訂主題,會收窄作品範圍。」

可能基於實驗影像在澳門不太多人認識,大眾 對它的定義有點誤解。「這次公開徵集收到的作品中,有屬於劇情片、紀錄片的作品。那些作品最後被婉拒,不是作品本身不好,而是反覆思量後終究還是認為不適合放在EXiM。雖然本地實驗影像作品著實不多,但也不想濫竽充數。」加上澳門已有眾多社團推動電影方向的影像發展,錄像藝術、實驗影像的平台基本上只有EXiM、VAFA,因此Bianca認為更應該將焦點放在實驗影像。

至於選件的考量,EXiM2016 的兩位策展人 Bianca和若瑟,都更重視藝術家透過影像表達的內容和概念,多於技巧。器材運用、畫面質素、收音等技術,都不是先決條件。

開幕放映《葡萄牙與澳 門作品》參展藝術家與策展人作影後座談,左:梁祖賢,中:李少莊,右二:若瑟.狄莫

推廣實驗影像

雖然不能以一個主題進行放映,但還是可以呈現某個時段/時代的澳門,有人在做這類型的創作,透過實驗影像表達一些他們關心的事。 因此,如受邀到外地放映,Bianca希望盡可能把澳門的作品帶出去,讓外面的人知道澳門目前的狀態。

為了推廣實驗影像,牛房曾經舉辦長期工作坊, 從當代藝術創作形式、作品賞析入門,到實踐創作,最後學員交出完整的作品參與放映。因為需要連續上堂,卻不是正式的證書課程,沒吸引到多少學員,完成整個課程的學員少之又少。加上Bianca還要兼顧教職,時間不多, 之後就沒有繼續開辦同類工作坊。平日教學, Bianca也鼓勵學生接觸不同形式的創作,擴闊對世界的想像。

放映節目二《澳門作品》策展人李少莊與參展藝術家作影後座談

看不懂實驗影像?

Bianca 舉例於EXiM2016 放映的一部作品 ──紐奴・些菈(Nuno Cera)的「藍色輪廓」(Contorno Azul),以長鏡頭拍攝寧靜的海洋和岸邊的風景,並無任何起伏。「這樣的內容,對於受主流電影影響的觀眾,會很想知道它到底想說甚麼。正如許多人觀賞藝術時過分介懷自己看不看得懂。然而如果我們放低電影的包袱,把它當成動態的風景畫呢?我們還需要問他在做甚麼嗎?」當然這個未必是創作者的初衷,卻可以是一種觀看方式。

主流電影的敍事方式,多數以使觀眾理解為前提,觀眾也習以為常。社會普遍也重視標準答案多於探索的過程,大眾習慣具象多於抽象。而實驗影像顯然不在「想像力的舒適圈」當中, 可是如果試著離開這樣的框架,面對實驗影像的視覺和非線性敍事方式帶來的衝擊,可以在理解之外感受到更多,發現更多可能性。看電影時,有時也許不是為了對白而感動,可能是兩隻手牽上的那一刻,可能是一個場景、畫面、 情節,令你動容,Bianca以此作喻,指錄像藝術、實驗影像可以是將這樣的局部、片段放大, 濃縮在作品中,放棄對白和劇情等的鋪排。

「當然電影有其魅力,這點我絕對同意,並不是要貶此褒彼,只是希望提供多些選項。影像是有另外一些形式也是可以好玩的、表達思想的。藝術有各種創作媒介和表達方式,它們不是對立關係,而是多元共存。」

紐奴.些菈《藍色輪廓》

李少莊 2001畢業於英國倫敦「Middlesex University」藝術系,獲得碩士學位(畢業 展覽獲「一級榮譽」評分)。2000年畢業於英國諾定咸「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藝術系,獲得榮譽學士學位。現於澳門從事藝術創作、教育和推廣。

曾在不同地方(英國、美國、德國、瑞士、葡萄牙、韓國、中國北京、上海、廣州、香港、澳門和臺灣)展出作品。對人與環境因素(包括地方、時間等)的相互作用是其中一個主要的創作導向。近年嘗試用作品反思澳門城市的急速發展所引起的問題和探討媒體之間、圖像載體(畫布)和圖像之間、作品和展場之間的界限。作品通過不同媒體、物料和多元方式演繹。(個人作品集:http://biancaleisiochong.blogspot.com/)

現為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全職講師,澳門牛房倉庫藝術空間節目策劃和EXiM實驗影像活動總策劃。曾組織策劃多個藝術展覽,包括2011-2016年 澳門牛房倉庫「EXiM──實驗影像活動」; 2014年香港城市大學「澳門實驗影像作品──香港亞洲實驗錄影節(HKEX)」; 2013年北京798藝術區「半空之間──黎小傑繪畫展」; 2012年「研虛」──鄧肯·蒙特弗裝置作品展;2010 年在臺北之「澳門影像──澳門實驗錄影作品」;2009年「新鮮人」──兩岸四地青年藝術家作品展;2008年和2007年「又講又展」──錄影藝術活動;2006年於英國之「地方的神話」、2004年「空降制式」── 當代藝術展覽 和「城市·社區·影像」錄影裝置展等。

牛雜工作團隊

施援程
​Cora Si

編輯,撰稿人

因為不善辭令,不愛群體活動,所以自少交筆友及寫BLOG,然後寫攝影及藝術文章,沒有正式學藝術,但辦過幾次個展,成為策展人及牛雜編輯,平日在家工作,最好的友伴是貓及狗,認為未來是未知,有很多可能性。

楊冠瑩
Summer Ieong

撰稿人

在攝影、錄像、繪畫及裝置等領域浮遊。以寫字作為反芻。 夢想的生活是冬暖夏涼、吃飽喝足、夜夜好眠、多元成家。

郝元春
Yolanda Kog

撰稿人

藝術工作者,鏟屎官,長期神游患者一枚。

李卓媚
Lego Lei

撰稿人

鄭志偉
Ck Cheang

平面設計

全職笨蛋,兼職在 SomethingMoon 做平面設計,參與很多重要但不顯眼項目。有時是思崎井寫寫字。

周寶玲
Pauline Chao​​

​行政

劉嘉欣
Amber Lao

行政

其實那一步不太難、不太遠、不太高,倘若你願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