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戰地花兒,綻放還是衰敗──訪《戰地花兒》編導蔣禎耘

春耕 牛房徵集系列

文 : 郝元春

相片由蔣禎耘提供

一切源自一本書──《戰爭中沒有女人的臉》。

這部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出自俄國女作家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筆下,一部描寫在戰爭中被扭曲和隱藏的女性面貌,以及透過戰爭顯露的人性。

《戰地花兒》這部作品也是一個讓人痛心的矛盾體,戰爭中除了流血,被殺戮的還有她們那份變得無足輕重的青春與夢想。一對因戰爭而分開的姊妹,在戰亂時期的分離、相遇,還有作 為獨白的男性角色。「這部戲的焦點雖然在女性身上,但從男性的角度如何看待女性也是很重要的,需要討論的。」編導Hope(蔣禎耘)這樣說。

《戰地花兒》的前身是《花兒有感》。一月份已在臺東做了演出,Hope稱會因應地點的不同做出改變。所以在這次牛房的演出內容上,除了保留原有的部分內容,整個作品的架構也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變化。此外還加入了澳門的創作人 一起參與,包括台前和幕後,更加強了環境劇場的在地感。

女人眼中的戰爭

戰爭需要人,男人不夠用,女人也要被迫上戰場。我們知道的戰爭往往是從男性口中所熟悉, 可轉變成女性的視角來講述,除了殘酷血腥, 還有無盡的憂傷和控訴,揮之不去的孤獨。可戰爭的背後,女性因為性別的緣故甚至被曲解、 忽視以及不被認可,她們口中的真相也被隱藏。只因為她們是「女人」。這與希望、恐懼一樣令人矛盾。戰爭是無情的,現實給不了妳美麗,戰爭也等不到妳成長,只會給妳留下一把陰影。

「因為我與這本書的關係,它讓我了解了一些事情,產生一些體悟。對於沒有經過戰爭的我們來說,它是非常抽象的東西。我只是希望,通過這部作品如何能夠讓沒有戰爭經驗的觀眾去思考戰爭中的女性,這是一種理解,理解女性需要什麼,在戰爭中又遭受了什麼。」Hope很篤定的說著。

「他們在這部戲中,除了做自己以外,也不是自己。」

而這也是一次真正的多元跨界實驗性演出。 演員中有專業的劇場人,還有本身身份已經很 「跨界」的喜歡畫畫的獄卒,以及在臺東偶遇的提琴手。「這一切不覺得很妙嗎?」Hope笑著。就這樣一個新老朋友的隨性組合,大家聊著聊著就聊出了一朵「花」。

演員之一的林文蔚,身為獄卒,卻偏愛上了畫畫。他的工作變成了他最棒的創作素材。他的畫作中表現出的那種囚禁的狀態,心靈和身體上的束縛和困境,這與在戰爭裡面的人們的那 種狀態是相通的。這也是Hope與之產生創作上碰撞的原因。

每個演員在戲中既是演員,又同時在運用自己擅長的元素表達。無論是音樂還是繪畫本身, 在劇中都是可以放大的元素。彥伯與文蔚在劇 中均有很重的戲份。「我不會只讓彥伯(提琴 手)做配樂,他的音樂本身就是一個角色;文蔚在劇中也要打破他慣性的紙上繪畫的創作方 式,採用更新鮮的方式去詮釋作品。」而劇場人顏良珮在表演中則用人手代替棒針編織,隱喻戰爭帶給女性的束縛。

關注生態,用之創作

臺東演出場的海報是兩朵美麗的花,但仔細一看,其實是一朵塑膠花和一朵不能入口的油菜小黃花。美的,但其實是假的。多像是戰爭中的女性那樣模稜兩可的性別狀態!

近年來一直關注並持續做生態創作的Hope,在這次的劇場作品中也大量用了回收膠袋再加工的塑膠條作為劇場中的重要元素。

「為什麼一創作就非得要買新的材料呢。不如花時間想想用舊有的原料發揮和轉化的可能性。」

這些收集再加工的材質將成為林文蔚在演出中 「繪畫」的工具。臺東場的時候,文蔚用粉紅色系的塑膠條拼湊出一幅流淚的眼睛,遠遠看上去那麼美,可卻流露著深深的痛。

戰爭之於女性,是個殘酷的事實。國家不是最崇高的,反而是子民。這些女性是歷史的親歷者,她們在戰場上受傷、喪生、分離,把柔弱的心緊緊攥在拳頭,每一個刺痛都歷歷在目。

蔣禎耘 生於臺灣臺北,英國倫敦Middlesex University劇場編導藝術碩士,全職從事藝術文化工作。她以多元的表演藝術形式發表舞台創作,其中結合平面、多媒體、裝置、空間設計、偶、玩具、面具、生活物件等創意媒材。2003年底移居澳門,往來與臺北、港澳及海外各地的藝術工作者的交流合作。

顏良珮 1988年生,臺北人。畢業於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系,現為劇場工作者。2011年入讀法國國際戲劇學校L’Ecole Philippe Gaulier 兩年 課程,期間嘗試夜總會及街頭即興的表演形式。2013年返台投入劇場工作,參與演出肢體、面具、諷刺丑角(Bouffon)等多元風格的創作及獨角戲。2014年於巴黎成立Phi表 演實驗室,持續和世界各地的藝術創作者交流,同時發展個人創作的無限可能。代表作有《女子話》、《獨裁者的午茶》。

林文蔚 臺灣宜蘭人,因為走投無路,陰錯陽差在1999年的愚人節當天開始了獄卒生涯,沒有學過畫畫,愛隨手塗鴉,自覺不畫會死,於2010年8月12開始塗鴉日記,至今欲罷不能。

陳彥伯 東吳大學音樂系畢業,現任Viva Band 團長、Vivace愛樂首 席、梧桐弦樂四重奏的團員,擅長的樂器有小提琴、吉他、 鋼琴以及木箱鼓。曲風跨足古典、流行跨界和Funk。臺灣及海外演出經驗豐富,曾獲邀至日本大阪、美國東岸和大陸上海。

牛雜工作團隊

施援程
​Cora Si

編輯,撰稿人

因為不善辭令,不愛群體活動,所以自少交筆友及寫BLOG,然後寫攝影及藝術文章,沒有正式學藝術,但辦過幾次個展,成為策展人及牛雜編輯,平日在家工作,最好的友伴是貓及狗,認為未來是未知,有很多可能性。

楊冠瑩
Summer Ieong

撰稿人

在攝影、錄像、繪畫及裝置等領域浮遊。以寫字作為反芻。 夢想的生活是冬暖夏涼、吃飽喝足、夜夜好眠、多元成家。

郝元春
Yolanda Kog

撰稿人

藝術工作者,鏟屎官,長期神游患者一枚。

李卓媚
Lego Lei

撰稿人

鄭志偉
Ck Cheang

平面設計

全職笨蛋,兼職在 SomethingMoon 做平面設計,參與很多重要但不顯眼項目。有時是思崎井寫寫字。

周寶玲
Pauline Chao​​

​行政

劉嘉欣
Amber Lao

行政

其實那一步不太難、不太遠、不太高,倘若你願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