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藝術是一種思考方式──記 「藝術空間進化論」

文 : 郝元春

攝影 : 施援程/Odia Lei

藝術其實是個說不清也道不明的東西,理解的程度可以很多元,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面向的解讀,藝術家的主觀性強調是個人的想法,作品是對外界環境人事物亦或是內心的投射,是討論、反思、提問、尋找、感性的抒發,或有條理的研究,直接給出自己的答案或是沒有答案。不只是藝術家,每個人都需要用各自的方式去探索自身的存在。

6月在牛房倉庫結束展期的「藝術空間進化論」也不只是單純的展覽,集合澳門、台灣、廣州三地獨立藝術空間的代表藝術家們,以論壇交流的方式彼此交換各自的創作土壤以及精神, 以這次的作品內容來看,三地有著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向。這樣的碰撞十分有趣,也讓人深感環境文化的影響與藝術家思考和創作的密切關係。

吳方洲《宣告》

李少莊《我城的相痕: 第八章》

澳門「牛房倉庫」 ──城市/生態/情懷

吳方洲這十幾年陸陸續續在做行為藝術,同時也在觀察一些觀念圖像。這次他展出了2006年至2016年這十一年中的一些行為攝影的作品集合── 「宣告」。他稱之為「觀念圖片」。展示 空間的牆壁上排滿了兩列色調凝重的黑白相片,相與相之間沒有空隙,雖然是不同的作品卻有一氣呵成之感。這當中有些是運用電腦合成效果把他以前的行為作品和現在拍攝的澳門城市 景色做一個重疊。通過這樣一種不尋常的畫面,圖像就像是歷史般,支配著作品的敘述語調。

這讓他本身的行為作品不僅加深了在地的文化背景,行為更是有了話語權, 有了質疑。作品中身著女裝或是赤裸身 體,無面孔的人,與快速發展的澳門城市一樣,暗藏怪異,引發觀眾對過度城市化的思考,也讓念舊的澳門人喚起對舊有城市的那份感情。

同樣是用城市變化做核心表達,李少莊的作品「我城的相痕;第八章」沿用 了她幾年前做的一系列有關澳門城市發 展的多媒體作品,這次的作品是此系 列中的第八張,同樣運用一張老照片, 加入了動態的多媒體設計,將代表如 今澳門娛樂行業的「霓虹燈」這個元 素,潛入老照片之中,呈現出一動一 靜,新與舊的強烈對比。最後在燈光 下畫面慢慢消失,陷入一片漆黑之中。 提醒著觀眾去反思對這城市轉變帶來 的感覺。是一個相當直率的作品。

相較之前兩位,施援程的作品「我們共同生活在此」向我們呈現出的是她與她的生活周遭,以及相對私密的內心世界。育有多隻貓狗的她,生活中無時無刻不與動物相處。本次展出的攝影作品延續她一貫的拍攝精神,但與她之前的作品略有不同。相同的是一樣用她熱愛的動物,尤其是貓,作為拍攝主題;不同的是這次運用合成技 術將大自然花草等微小的細節加入到作 品當中,色彩濃烈而唯美,不難感受到她心中滿瀉的愛。同時,藝術家與動物與大自然的持續對話,也讓觀眾跳脫了煩囂的城市,進入了類似冥想的一種狀態。這次展覽的作品也是她平日裡隨手拍攝的照片,再搭配背景圖片產生新的畫面。而這次她也首次加入了聲音裝置,隨手錄下的是與她耳鬢廝磨的「貓語」,鄰居的練琴聲,走過街道嘈噪的人聲,海浪聲……這些流動在她身邊的細枝末節,充滿了她對生活,對這座城市的依戀與深厚的情感。同樣在對這城市發聲,但由於運用了自身主觀情感的表達方式,顯得親切而感染力十足。

施援程《我們共同生活在此》

廣州「黃邊站」 ──發問/研究/創造

這次廣州藝術家的作品給人以一種研究者般姿態,呈現出藝術的理性層面。藝術向來與科學不無關係,一面是藝術另一面是研究,拋去了所謂美感的包袱,更多表達的是藝術家對於周遭的觀察分析,以實驗的態度去發問、思考、想像,延伸藝術作品的現實意義。

陳珈的作品「物理治療」看似是兩張相同的照片,其實仔細看是一對鏡像照片,照片上是兩棵樹,左右兩邊互調方向。左與右在不同的方位觀看時變得不可分辨,而這恰恰是陳珈要討論的議題。

「通常,我們以個人方向出發的時候, 左與右是最快辨認的;但同時,左與右又不是一個準確定位方向地理的準則, 只有東南西北才對應,所以左右是非常個人化的。」

對應到她的作品所示,兩棵樹會隨著觀者的朝向不同而發生變化,但其實它們並沒有改變方位,變的是觀者。 所謂的左派與右派的思想陣營就這樣形成的。當我們面對的思想資源變成禁錮個人思想的枷鎖時,那我們有必要去刺破它,就像是給生病的思想做治療,拋去個人的主觀見解,用世界本來的面貌,給思想做出真正的「去障」行為,謂之「物理治療」。陳珈通過作品讓觀眾提出疑問,無論任何事,均需要經過我們自身的思考,由己出發,而不要輕易被外界已定義的東西把自由的思想困住。

李致恿的裝置作品「時空機」是一個關於時間,空間與人物的虛擬場景。 這個有點抽象又有點未來感的裝置是李致恿的一個關於「時空迷失者」的故事。

「我試著用講故事的方法,去創造這個人物『k』出來,其實也是我藉著『他』的視角去觀察思考,相當於我自 己的一個投射。」

作品當中出現的老舊電視機以及裡面播放的內容,還有懸掛在上方的衣物、 面具、書本、座椅,甚至不易被發現的一顆棒棒糖等等,這些零散的元素, 是「他」也是藝術家留給觀眾的線索痕跡,讓觀眾憑著這些參照去想像這個 「他」。同樣的,這些細節也是藝術家探討空間與時間存在的依據,使這當中的時間如何通過k 的行為,讓他感受到自身的存在,開啟了對存在感知的探討。

陳珈《物理治療》

李致恿《時空機》

台灣「悍圖社」 ──意象/內涵/表現主義

再次見到這位台灣藝術家賴新龍,以及這次他帶來的畫作「天籟之聲」讓人驚喜。色彩鮮豔有如蝴蝶飛舞,更像是某種不知名的生物,迷幻神秘。視覺上豐富的張力與對稱的形式美感產生無窮盡的細微想像空間。同時對折的技法又產生一種隨機的創作意外效果,這也是藝術家很享受這次創作的原因。這系列作品他又稱之為「夢蝶」,源自「莊周夢蝶」這個典故。 「莊周夢到了蝴蝶,以為自己是蝴蝶,可究竟是蝴蝶夢到莊周還是莊周夢到蝴蝶呢?」這是莊子的一個辯證的哲學論點,真實和虛幻真的是可辨的嗎?賴新龍運用這個想法創作了這批作品,這個無以名狀的形體是什麼的可能性很多,不可見的力量似乎使得有形與無形的關係越加的模糊而不可辨認。那麼,真實到底是什麼?

藝術家常陵的「大塊之形」,看上去氣勢磅礡,筆觸厚實,混沌的形態之中蘊涵著無數的可能性。追溯到早期莊子的「其物論」,「大塊」講的是山水空間,對常陵來說,他畫面表達的 「大塊」並非地理之形,而是他精神層面的形態。

「如果說我最後要畫的是一座山,那麼在它形成的上一步是什麼?這個念頭剛開始發生的時候是什麼樣的狀態? 我就是紀錄自己那時的那種狀態。」

常陵的大塊之形,形散意聚,強調的是意識而非具象的事物,觀眾宛如進 入藝術家的潛意識世界,體悟無形之中的「有形」。他用窺探內省的方式去反觀自身意識的存在痕跡,而且擺脫了一切可能的闡釋,呈現出獨立存在的自由感。表現在實際當中便是,觀眾可以時不時感受到「它」,卻又無法完全理解。

常陵《大塊之形》

創作思維的交流總是能夠為需要新鮮血液的藝術圈帶來刺激作用,就像是不同文化的融合過程中產生的新現象。「藝術空間進化論」探討的「進化」並非一個既定的概念,而是在不同環境知識背景系統交錯中產生出的多樣化理解,這意味著轉變,也意味著解放。


牛雜工作團隊

施援程
​Cora Si

編輯,撰稿人

因為不善辭令,不愛群體活動,所以自少交筆友及寫BLOG,然後寫攝影及藝術文章,沒有正式學藝術,但辦過幾次個展,成為策展人及牛雜編輯,平日在家工作,最好的友伴是貓及狗,認為未來是未知,有很多可能性。

楊冠瑩
Summer Ieong

撰稿人

在攝影、錄像、繪畫及裝置等領域浮遊。以寫字作為反芻。 夢想的生活是冬暖夏涼、吃飽喝足、夜夜好眠、多元成家。

郝元春
Yolanda Kog

撰稿人

藝術工作者,鏟屎官,長期神游患者一枚。

李卓媚
Lego Lei

撰稿人

鄭志偉
Ck Cheang

平面設計

全職笨蛋,兼職在 SomethingMoon 做平面設計,參與很多重要但不顯眼項目。有時是思崎井寫寫字。

周寶玲
Pauline Chao​​

​行政

劉嘉欣
Amber Lao

行政

其實那一步不太難、不太遠、不太高,倘若你願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