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絕處逢生的藝術力量──專訪全藝社理事長黎小傑

文:Mr. 海

攝影 : 施援程及由黎小傑提供

能扼要說說全藝社成立的經過、經營方針和運作模式嗎?全藝社在澳門整個藝術生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如何定位?

全藝社(Art For All Society),為二零零七年在澳門成立的非牟利藝術工作組織,最初由幾位創會成員共同出資經營,宗旨為推動澳門本地藝術家創作及發展當代藝術,同時推動本澳化創意產業發展。目前澳門總部位於澳門羅理基博士大馬路265號藝術花園四樓,除了每月的澳門藝術家個人作品展外,過去更展示超過四十位最具代表性及活躍的澳門當代藝術家、超過一千件包括繪畫、攝影、雕塑、版畫及錄像等不同媒材之作 品。希望能鼓勵更多澳門藝術家全身心投入到創作中,並能以穩定的藝術工作室的創作環境,配合相關的個人作品展,進行對外宣傳推廣與作品出售。現時全藝社還會幫助本地藝術家出外參展,爭取更多曝光機會。

藝術花園位於新口岸的酒店及商業區,毗鄰培道中學及聖羅撤學校, 由一幢空置多年的平實唐樓改造。

澳門藝術市場的現況如何? 在澳門經營藝術空間面對什麼挑戰或困難? 對前景感到樂觀嗎?

澳門過去至今其實一直還沒有形成所謂的藝術市場,不但軟硬配套不足,也缺乏懂得藝術品潛在價值的買家及收藏家。中國內地藝術品買賣市場興盛,更有屢破天價的成交;而香港藝術市場亦正成為亞洲新亮點,經常舉辦大型藝術品博覽會,不乏全球舉足輕重的拍賣行和畫廊進駐。但反觀澳門,儘管近年來政府立意以文創推動經濟多元,市場卻依舊毫無氣息。在相關法制、服務配套滯後的情況下,政府在藝術品市場的發展策略以及支援上更是模糊不清。

本澳租金不斷飛升,全藝社成立至今短短數年已經先後經歷了多次搬遷, 由最初的三巴藝門到進駐工業大廈再到現在的藝術花園,無疑損耗大量時間、人力和金錢。藝術花園目前是由全藝社、天地陶藝、澳門美術協會及澳門雕塑學會以共生的方式一起經營使用整棟建築,這樣較有利於成本分攤和保持彈性。另外,曾經進軍北京的全藝社分社亦已經關門,要進入北京藝術市場比想象中更困難。 

儘管前景並不樂觀,但我想在世界任何地方,從事藝術創作其實從來都是艱難的,所以無論是藝術機構或藝術家本人都必須要有頑強的意志和絕處逢生的心理準備。不過如果真心熱愛藝術創作,就不會一再去問回報,只要還能勉強支撐就都會繼續默默耕耘下去,這其實很大程度也取決於藝術家的決心和熱情有多大。

全藝社是獨立的藝術空間嗎?有沒有得到政府或其他機構的撥款資助?

是的,全藝社是獨立的藝術空間。藝術空間本身並沒有得到政府或其他機構的撥款資助,但展覽一般會以單項向政府申請資助,然而撥款金額只屬補貼性質,其實並不足夠用於營運。

今年8月才啟動的藝術花園,頭炮展覽為全藝社主辦的「純真百科─ 張可作品展」,澳門年青藝術家張可正於中央美術學院攻讀碩士,展覽以繪畫、拼貼及性作為主題,這次展覽有近 一半作品被收藏,策展 人為黎小傑。

藝術花園有兩個展場, 分別是地下及一樓,第二個開幕的展覽由天地陶藝主辦的「迷 MIX- 吉川千香子陶藝展」,由日本資深陶藝家千香子展出童趣又具幻想力的陶瓷公仔。

全藝社和藝術家之間保持著怎樣的關係?會否積極進取地發掘並推廣有潛質的本地藝術家? 有藝術家會主動找你們辦展覽嗎?比例如何?

全藝社一直都是會員制的,入會需要經過理事會嚴格審批,而會員均為具備一定水平的藝術家。 比如我們每年均會舉辦一次「秋季沙龍」公開徵集藝術作品,通過這樣的活動積極發掘並推廣有潛質的本地藝術家。想要在全藝社舉辦展覽必需先取得會員資格,全藝社會不定期為合適的藝術家會員舉辦個人展覽或聯展。 你認為怎樣的作品才算是一件好的藝術品?衡量一件藝術品的價值,有沒有什麼標準或根據? 能談談藝術品的定價和市場行銷策略嗎?

這個不太好說,也就是很難用語言文字去清楚說明。不過這跟藝術家的創作觀念和作品的完成度和細膩度都有關。藝術品的價值其實要從藝術家的背景、資歷、知名度、活躍度以及創作作品所投入的時間心血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評價,往往也會依循所形成的定價公式去定價。比如說,一 般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定價會較低,當能累積賣出一定數量的作品後才能調升定價。若從買家或收藏家的角度來看,定價一萬元以內的作品都算是合理的可接受範圍。

如果藝術家不能從藝術空間的合作關係中出售作品,這種合作還能不能持久?

這個問題應該是針對那些商業藝廊才有意義,而全藝社是非牟利的藝術組織,所以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儘管數量不多,但全藝社過去所舉辦的展覽中也曾出售作品,全藝社的八成客戶都是居住在澳門的外國商人、高官等,本地人并不多。

作為一個經營者或策展人,你認為怎樣的展覽才算是成功的展覽? 參觀人數的多寡重不重要? 一個出色的策展人應具備什麼條件或特質?

我想,首先展覽是否成功和能否出售作品其實沒有直接關係,不能用這個作為標準去衡量。參觀人數自然是越多越好,但觀眾本身具備怎樣的鑑賞水平也十分重要。一個展覽是否成功,應該要由展出的整體作品質量本身來決定。在澳門,策展人的角色不是凌駕在藝術家之上,主要反而是在輔助藝術家們更清晰明確有效地展示和推廣其作品,讓更多人去關注和了解藝術家的創作。

黎小傑

現居澳門,全職藝術家,澳門全藝社理事長︒

牛雜工作團隊

施援程
​Cora Si

編輯,撰稿人

因為不善辭令,不愛群體活動,所以自少交筆友及寫BLOG,然後寫攝影及藝術文章,沒有正式學藝術,但辦過幾次個展,成為策展人及牛雜編輯,平日在家工作,最好的友伴是貓及狗,認為未來是未知,有很多可能性。

楊冠瑩
Summer Ieong

撰稿人

在攝影、錄像、繪畫及裝置等領域浮遊。以寫字作為反芻。 夢想的生活是冬暖夏涼、吃飽喝足、夜夜好眠、多元成家。

郝元春
Yolanda Kog

撰稿人

藝術工作者,鏟屎官,長期神游患者一枚。

李卓媚
Lego Lei

撰稿人

鄭志偉
Ck Cheang

平面設計

全職笨蛋,兼職在 SomethingMoon 做平面設計,參與很多重要但不顯眼項目。有時是思崎井寫寫字。

周寶玲
Pauline Chao​​

​行政

劉嘉欣
Amber Lao

行政

其實那一步不太難、不太遠、不太高,倘若你願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