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劇場創造「藝術語言大賣場」──訪「劇場搏劇場」小城實驗劇團團長譚智泉
文 : 郝元春
相片由譚智泉提供
自己不是劇場演員,但也有幸親身參與了兩次「劇場搏劇場」的活動。去年是幫參與「劇搏」 的藝術家朋友做工作人員以及幕後,算是第一次參與劇場演出運作這個環節當中,很新鮮。今年「更上一層樓」,又與攝影師朋友一起,作為演員做了正式的劇場演出。藝術不同範疇的創作人都可以加入到這場「博弈」當中,小城實驗劇團舉辦的「劇場搏劇場」以一種開放性和實驗性的態度,打破了劇場習以為常的創作方式,更實踐了 對「另類劇場」本地實踐的期待,試圖構成一個「藝術語言的大賣場」。
「劇搏」除了是另類劇場的展現平台,同時也是 「Art In Theatre」的藝術集中地。對創作人來說,這個觀念其實是和「Theatre in museums」 相似的一種實作形態。
今年「劇場搏劇場Bok Festival」,分別邀請了北京生活舞蹈工作室演出紀錄劇場《紅》,以及香港多媒體論述劇 《愛比資本更冷》,而 本地由主辦方小城實驗劇團製作的新文本劇場《日落是我對你的感覺》,以及由不同界別藝術家參與的《非常一 博》系列。
「當劇場演員和導演被誘惑走進那些不能全黑Black Out的博物館及美術館時,這些畫家、設計師、聲音藝術家的創作空間又能否置換成某種傳統意義上的劇場/一個空的空間?那麼一個詩人會如何運用『空的空間』成為他的創作原點呢?」這是身兼團長及編導的譚智泉所感興趣的。
他坦言希望創作人在這兒陳列他們的作品,觀眾要有一種和創作人一樣擁抱未知的心態,這樣才能以物易物。
「我們不需要大師,我希望看到觀眾和創作人平等交流和討論。這個『Art In Theatre 』的路徑,未必會是雅俗共賞的圍觀體驗,但肯定是一個需要不斷定位、思考和判斷的審美過程。」
「小城實驗團」於2015年已結束劇場營運,現階段並無實體劇場,但他們通過「空間接駁」 的方式。從去年「慕拉士戲劇村」的概念,呈現劇場表演的多元化可行性。每個空間的形成,都有它的定位、獨立性及自主性。也就是每個空間創辦人一開始對自身藝術觀念的想像、建立和實踐。並且它們背後的觀念、藝術理想、客觀現實有時比起「作品」更能見證我們這個時代某些真實的處境。譚智泉認為一個劇場節既然能將各個創作人的概念串連成一個整體,而又各自有它具個性不可稀釋的特點,那「空間」為何不可以?「駁」如果有這樣的凝聚力,能將這些空間,聯合變成藝術發生地,是這個城市的觀眾 一種駐留劇場的方式。而我們在這個空間內要做的不是去攪破壞再重建,而是一種滲進,共同成就一個藝術事件。
《非常一博》邀請非劇場人來做演出,創作不限於式,時間在30分鐘以內,觀眾一晚可以看兩個不同的節目,並且需要走兩個地方,以連結不同的獨立空間,整個系列一共有8個演出及8個場地,串連起來的空間稱之為「自家劇場」。作品不一定要完整,給創作人很大的空間,但用極少的資金去製作,這種形式能令創作者回到更純粹的狀態裡。
譚智泉 劇場編導 小城實驗劇團團長「劇場搏劇場」(Bok Festival)藝術總監及發起人︒
2009 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
2012 ~ 13 年任職於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表演課導師︒
2014 年擔任慕尼黑瑪塔劇院(MetaTheater)實習導演及工作坊導師︒
2015 年擔任福岡「演劇大學」客席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