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經過交流才會促成進化──訪「藝術空間進化論」策展人李綺琪

採訪/整理 : 郝元春

相片由李綺琪提供

身為這次「藝術空間進化論」展覽的策展人,李綺琪同時也從事藝術創作多年,由當初只喜歡繪畫的人,轉變成現在的跨媒體藝術家,她本身的經歷也恰恰說明了藝術交流進化的重要性。藝術創作這種相當主觀的行為同時也會隨著藝術家生存的環境,接觸的人事物,不斷發生改變,尋求生存也好,或者是挖掘更獨特性的表達,「進化」便是進步,是生存的法則,不只是在藝術上,在心靈上的成長尤為重要,如此,作品才會越來越「入味」。日日生活皆為創作,藝術的最高境界不過如此。

先說說,這次展覽的idea是妳構思的嗎?

其實是去年黃小鵬(廣州「黃邊站」創辦人)來牛房做講座的時候提出的,跟他一直有聊過這方面的事,然後台灣方面(悍圖社)也想做交流, 那就順勢不如三個地方一起搞個藝術空間交流的項目嘍。

哦。那麼,站在妳的立場看,這三個空間有什麼不同之處,或者說各自有什麼特點吧。我感覺廣州黃邊站的藝術家的創作研究性質比較強,有點偏向實驗性。台灣悍圖社的藝術家們感覺很輕鬆自在啊。妳覺得呢。

哈哈。台灣那幾個藝術家是我以前大學的師兄弟,他們(悍圖社)成立也有二十多年了,最初是以繪畫為主要表達方向,捍衛圖像嘛。但後來慢慢就開始做一些當代藝術的東西,包括多媒體,裝置之類的。雖然有時候使用的媒材是傳統的,但是作品的內容都是同當代藝術有關的。

其實我覺得這個過程跟好多藝術家發展的歷程很相似,包括我自己也是這樣。以前我只喜歡畫畫的,覺得繪畫足夠我表達很多東西了,後來不知道怎麼回事就跑去做了多媒體其他的創作,哈哈。我覺得藝術可以包括好多東西,不需要分門別類的。

嗯,這次展覽探討的是三個空間的生存狀態吧,那妳怎麼看待他們各自的發展情況呢?

首先,三個地方的歷史不同。黃邊站是最年輕的,牛房都運作了有十幾年,悍圖社其實本身不是一個空間,而是一個組織。不過現在他們一起合資買了一塊地方,這才算是有了一個實體的空間。叫做「FreeS福利社」。在我看來,所謂這個「進化」,其實也是指有沒有「空間」,以及空間裡的人的轉變。具體來說呢,台灣的藝術市場比較成熟,大部分藝術家都是靠賣藝術品去生存,無論是畫還是大件的裝置等等,都會有藏家 收藏,所以藝術市場發展得比較好。80年代末 90年代初是台灣藝術市場發展最好的時期,無論是藝術家還是收藏家,都很活躍。

他們(悍圖社)成員的組合很豐富,有很多不同類型的藝術家,而且比較少加新的成員進去,性質也不是我們(牛房)這種非牟利機構,每一個人都會參與到每一件事。不像澳門,一般就是由理監事去確定了一些項目,然後叫人參加這樣子。他們的「開會」就相當於「聚會」,氣氛也比較輕鬆,做展覽的同時也會順便攜家帶眷去旅行。

澳門地區的話,大部分都是靠政府資助去運行,拿牛房來講,連場所都是政府借予的,這都是屬於資助的一種。可能是因為有這個地方而聚集了一群人,如果沒有這個空間,牛房倉庫的活動要怎麼操作就很難講了。就好像現在有些團體是沒有實體空間的,以一種「打游擊」的方式去做, 到處借場地或者跟政府申請一些獨立的項目,但有個空間就大不同,相對就比較穩定一點,項目的安排也會比較容易操作。

「黃邊站」是屬於廣州時代美術館的,是一個私人的美術館,隸屬「時代地產」。這可能也是他們的策略,會為這塊地產增加不少附加值。無論怎樣,投資在藝術這一塊對藝術家來說是好事。黃小鵬的「第五工作室」在當代藝術的教學方面比較有經驗,而且他本身也很希望做藝術教育研究這一塊,認為不一定非要在大學裡面才可以做,因為他這個想法,所以促成了現在的黃邊站的模式。現在他們的教育有點像是師傅與徒弟的那種關係,比較親密一些,不是課堂上課我講你聽的感覺,他用這種方式帶學生,學生會很信任他,在創作上遇到很多問題的時候都很願意跟他溝通。

或者以妳策展人的身份說說自己策展的一些經驗吧。

要從頭講的話可以講好多呀。不如我講跟賴新龍合作策展的事情吧。

賴新龍是我的師兄,有次我們去台灣金門做駐村創作差不多兩個禮拜,那時就熟絡起來,也順便聊起來一起策展的項目,我負責澳門這邊,他做台灣的部份。那時候高雄藝術博覽會很紅,我們的第一次展覽就去到那邊,結果入選了一個策展計劃,還得了一個獎項,所以就有了經費去做下面(澳門區)的展覽,這就是我們第一次的合作。那個展覽當時有16個藝術家來澳門參與,台灣、澳門,還有加拿大、日本等多國的藝術家。那也是我第一次做那麼大的展覽,也沒有什麼經驗。後來就開始慢慢在牛房這邊做策展,每年會有一兩個展覽計劃去做。其實跟你創作一樣,沒有想法就不會去策劃,我都是這樣,突然間有一個想法我就會做。

「進化論」其實是我做策展第十年的項目了。但是我是在牛房裡做策展資歷最淺的人(笑)。近年我做論壇類型的比較多。因為有時候一些展覽完結,可能看的人也未必理解當中的意義,尤其是一些實驗性的作品。我覺得不能只是有展覽、有作品,如果再加上作者本人親口講自己創作理念,對於觀眾理解作品會有很大的幫助。 因為經過這些交流才會產生一些新的東西出來, 「進化論」就是這個概念。「進化」本身的概念是物種交換,那我覺得藝術也是一樣,跟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做交換、溝通,有吸收也有排斥,但如果你吸收了,經過自己的轉化就會有新的東西出來。所以這麼多年我一直喜歡做交流展也是這個意思,將來希望做多一點不同地方的交流展。

上個禮拜我跟李少莊去了黃邊站做了一場交流講座,他們每個禮拜都會有藝術堂,對藝術家再教育或者持續進修,我覺得這樣很棒,有一個不間斷的藝術思考過程。內地的藝術家比較偏向認真嚴謹的,很年輕的也很有想法,理論背景比較強,提問的時候都會引述一些理論,不會太天馬行空。形式上是比較拘謹一點,但都帶出一些話題。台灣方面的藝術氣氛就比較輕鬆沒有壓力, 不嚴肅但是都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相比澳門這種氣氛就弱好多,討論氣氛不濃,學術氣氛也比較淡。藝術家本身似乎不是很喜歡講自己的東西,害羞還是什麼原因,較少開口提問。我覺得跟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是的,我也有同感,感覺是比較擔心提出問題有人反對,缺少一種對話和探討的精神。

是呀!此外,如今澳門的展覽資訊大爆炸,活動實在太多,讓人疲勞,消化不到。有時候自己做展覽都不會太care觀眾群的問題,因為知道活動真的太多。

「進化論:藝術空間交流計劃」由牛房倉庫主辦,澳門文化局與澳門基金會贊助。「藝術空間進化論──論壇與展覽」由廣州黃邊站與台灣悍圖社策劃,並由澳門策展人李綺琪任總策劃人,於牛房倉庫進行藝術空間的交流活動。希望透過不同地域、不同的藝術團體以及由藝術家以個人身份的參與,探討各自地的藝術生態及藝術家所關注的議題。並以交換的方式,分享各自的經驗與理念。

李綺琪

藝術家∕策展人∕自由撰稿人

作品主要關注自然及科學等議題︒運用光︑聲音以及空間去闡釋與科學以及哲學有關的抽象概念︒

2009年錄像裝置「永恆隧道」代表澳門於「第五十三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澳門館展出︒近年參與不同類型多媒體演出的音樂及錄像創作如大型建築物投影項目︑多媒體劇場及舞蹈等的策劃及制作等︒

文章刊登於藝術雜誌︒作品於亞洲及歐洲多國展出並被私人收藏家收藏︒

牛雜工作團隊

施援程
​Cora Si

編輯,撰稿人

因為不善辭令,不愛群體活動,所以自少交筆友及寫BLOG,然後寫攝影及藝術文章,沒有正式學藝術,但辦過幾次個展,成為策展人及牛雜編輯,平日在家工作,最好的友伴是貓及狗,認為未來是未知,有很多可能性。

楊冠瑩
Summer Ieong

撰稿人

在攝影、錄像、繪畫及裝置等領域浮遊。以寫字作為反芻。 夢想的生活是冬暖夏涼、吃飽喝足、夜夜好眠、多元成家。

郝元春
Yolanda Kog

撰稿人

藝術工作者,鏟屎官,長期神游患者一枚。

李卓媚
Lego Lei

撰稿人

鄭志偉
Ck Cheang

平面設計

全職笨蛋,兼職在 SomethingMoon 做平面設計,參與很多重要但不顯眼項目。有時是思崎井寫寫字。

周寶玲
Pauline Chao​​

​行政

劉嘉欣
Amber Lao

行政

其實那一步不太難、不太遠、不太高,倘若你願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