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OFF | SITE‧ 在場環境劇場演出
- Mr.海
- Dec 3, 2015
- 3 min read
文:Mr.海
攝影:Mr.海/KBT Photography/Nick Pun
誰說看演出一定要走進劇院?《2015 OFF|SITE• 在場環境劇場演出》就是一個走進社區,實地感受當下民生百態的流動演出,其實"OFF" 正正意指非正式的劇場演出場地,而"SITE" 則代表working on site 在地創作。我們的城市不斷地發展和被改造的同時,舊社區文化的保育亦不容忽視,本地舞蹈藝術家郭瑞萍(Candy Kuok) 自 2013年開始策劃及舉辦《OFF|SITE 在場》計劃,企圖透過以藝術創作的行為引起大眾對舊社區文化保育的關注。

郭瑞萍在很有特色的新美安大廈內演出,很容易令觀眾忽略她的表演,幸好她常有與觀眾近距離貼近的交流,在這樣古舊雜亂的場景裡,眼神的直接對望,顯得凝重及詭異。
此活動邀請了不同媒介的本地藝術家,以澳門舊街區為範圍,由參與的藝術家在街區範圍內自選地點,並於該街區獨有的地景和文化中尋找創作靈感,進行在地創作,發掘生活環境之美。 而本年度的《OFF|SITE》國際著名丹麥藝術家姬 特•約翰遜(Kitt Johnson) 除了擔任整個演出的 聯合導演外,同時自己亦發表了個人在地創作參與演出,另外還帶領了兩場《身體條件訓練 》工作坊。
七位表表演藝術愛好者將分兩次,遊走在不同的舊街區路線A 和 B,貼近生活地以身體書寫城市的章節,聆聽舊街區居民們日常生活的聲音和不為人所關注的社區歷史和瑣碎故事,原來不起眼的既熟悉又陌生的生活場景逐一在演出者力度十足的舞蹈中活化起來,讓演出者和現場參與的觀眾延續各自的記憶。
本人觀賞了當中Route A 的演出,由蓮峯廟集合 一起步行到祐漢社區其中一座擁有巨型天井建築美學設計的平民住宅新美安大廈,我們被引領走進大廈內的長方環型走道裡看舞者以肢體舞動與老舊住宅空間無聲地對話,而背景就是數百戶活生生的尋常百姓家庭。當時不少居民也從屋裡走了出來站在自家門前,遠觀郭瑞萍充滿張力和想像力、沉重同時又不忘幽默一下的演出。在場觀眾一邊感受當下左鄰右里間的樸拙氣息,邊默默解讀著舞者的肢體語言,想著自己的過去和未來,確實是一次難忘的觀演體驗。

Kitt選在祐漢區最平凡的街頭演出,完全融入當中,扮演一位拾荒人士,她叫觀眾與她一起執街上的垃圾及分類。在其中一個三叉路口分派紙皮要大家躺下,感受一下寧靜,這些最普通不過的事,原來身在這個喧嘩的澳門裡,我們平日很難感受得到,她的作品最能喚醒都市人應關注的事情。
接著我們被引領到祐漢街市附近,隔著一條馬路遠觀裝扮成拾荒者的表演藝術家Kitt 完全融入社區的即興演出。期間她推著放滿紙皮的手推車,邊走邊在街上替我們的城市撿拾細瑣垃圾,又隨意把手套和膠袋發給幾名在場觀眾要求他們跟她一起潔淨城市。後來我們來到鬧市中一處面積不大但有植樹的空地,她發給觀眾一人一塊人身大的紙皮,好讓我們平躺在地上。每位觀眾都獲發一個由藝術家預先錄好自然音樂和聲音導航的mp3 播放器,裡面的音樂和語音帶我們脫離現實走到鳥語花香的水邊草地去,藝術家要我們全然放鬆地享受虛構的大自然,讓我們坐上時空機回到祐漢社區數十年前尚未被開發時的原始面貌和悅目風景。她的整個演出,彷彿已經脫離了演出本身,她的存在變成了社區裡真實的一個部分。

莫倩婷在大型工地前奮力扎掙,再帶觀眾到車水馬龍的馬路對岸觀看她更撕裂的動作,無奈觀眾被周遭的汽車阻擋,被對岸的風貌吸引,彷似這是她對小城的無奈表達!

表演藝術愛好者林嘉碧和另外三位由表演藝術家Kitt負責指導的學員鄺天樂、 張娜燕和張楚誠,被安排於Route B路線上演另一個不同版本的藝術遊街在場創作。
最後一位演出者莫倩婷穿上勞工衣服頭戴安全帽,雙手還被鐵鏈鎖著,她在手推式鏟泥車上起舞,然後又移動到豪宅試範單位的廣告看板前試著用身體語言向貧富懸殊的城市提出控訴和質疑,她要我們嗅著海水的氣息,隔著四條行車線,見證她如何為這座荒謬狂妄的賭城節哀,並好好把時間記掛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