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大自然就是回家的路――兩位母親的孩子經

文:郝元春

攝影:Odia Lei及由受訪者提供

受訪者:川井深一=川

   大蔥=蔥

訪問:郝元春=Y 有句老話叫做「三歲定八十」。 一個人幼年時期養成的習性、行為習慣毫無疑問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而每個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就是父母。我們天生有模仿的習性,父母的言行、價值觀、世界觀都是孩子成長中的一種參照,或者是潛意識之中的影響。孩子們渴望對話,渴望陪伴,對於教育越來越單一 化和制度化的情況下,扼殺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未來,家庭的未來,也是社會的未來。一切事物都息 息相關。

認識兩位媽媽,他們說的「孩子經」讓人感到鼓舞,如此用心的母親。值得許多父母反思,究竟兒童 教育意義何在?我們做的不單是教育孩子智識,更是通過孩子認識自己,找到「回家」的路。

川井深一

四歲小黑熊的媽媽。 有了小孩之後開始關心躲在最微小身體的巨大詩意,所以也不小心打開了自然之眼,關心自然空間和生態。

大蔥

教師,兩歲小孩的媽媽,兼做綠色生活的編輯。發掘與可持續未來有關的人和事。也是公益旅行者,利用假期去偏鄉建圖書室。

Y:兩位都是孩子的母親,可以聊聊在日常生活 中是如何與孩子相處的嗎?

川:互相陪伴吧!沒有想要教給他什麼東西,只是想在過程中看到他眼裏的世界。

也沒有想要影響他什麼,只是讓他陪在身邊,看到我的世界。

蔥:日常忙於工作,一下班就會陪小蜜蜂(女兒)遊戲。帶她去公園,陪她看繪本,雖不擅長講故事,但盡可能陪她講話。放假的時候,就和蜜蜂一起上山下海,也不時帶她參加華德福的遊戲小組,做手作,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唱遊。當然, 也少不了放她自己看巧虎*,自己劃手機的時光。

大蔥的女兒小蜜蜂

Y:兩位都是很盡責的媽媽,那麼你們覺得兒童教育在小朋友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以及重要嗎?

川:其實我也從沒遵從什麼教育方法,當媽媽本來就是走一步學一步的。會開始關注自然教育,也是因為想要盡可能用最自然的方式帶小孩。

我的第一個自然教育觀是從哺育母乳開始,然後從母乳哺育上逐漸分支出去,觀察自己和孩子、人和人的關係,也從城市的母乳親善情況,開始關注孩子們的自然休憩空間、在意每個規劃是不是關心到城市裡最弱小的群體等等。兒童教育很多時候其實是源於孩子們教給大人的事情,被大人忽略而又彌足珍貴的事情。因為他們,大人開始在意細微之處,大人在關心的過程中,也一邊持續了孩子愛生命的態度。

不說教育吧,說托兒服務的情況,試問有多少托兒所願意幫嬰幼兒持續哺育母乳呢?

因為工作的關係,孩子在兩歲的時候進入了托兒所,有過屎片乾到放學的詭異經驗;我猜這些詭異的經驗不僅是這樣,生病的孩子仍持續返托、哭泣的孩子在課室角落沒人擁抱,在沒有長輩支援的家庭,這是年幼的他們繼續要承受的事情。而在托育名額不足的情況下,這居然還是一種「難得」的人生體驗啊。每一個生命個體的苦難,都來自於一個結構性上的問題呀!孩子的苦難,來源於父母,父母的不堪,是不是因為在失去社區互助的時代裡,政策上的資源不足呢?我也經歷過讓他「孤獨面對人生的痛苦,是不是就能養成孩子獨立?」的掙扎階段。「沒有回應,即是地獄」是我和大蔥在面對問題青少年的時候,她向我提到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講到的一句話:「愛的呼喚,怎能沒有回音?」習慣沒有回應的托育空間,接下來就是習慣教權傾斜的不平等課堂,然後就將是所有資源不均和公義消音的社會。看到孩子們都乖巧地坐好,在遊戲匱乏的封閉環境裡開始養成一些非常像大人的「好習慣」,我還是讓他從托兒所逃跑了。我寧願做一個遠慮過度的母親。

蔥:有。現在澳門的教育還是比較傳統,或者說是功利。大部分學前教育學校都以教育出乖乖的小孩為目標。還很小的孩子已經要學會乖乖坐著,學寫字,甚至幼稚園已經要考試了。曾在巴士上聽到幾個媽媽討論孩子在幼稚園的成績,當時感到有些驚訝,難道是我落伍了嗎?在我的概念裏,四五歲的小孩要做的不就是「玩」嗎?

後來看《失去山林的孩子 》,才驚覺我們城市的小孩失去了玩樂的童年,而這些玩樂,特別是充滿創意和冒險樂趣在大自然裡的遊戲,對孩子日後的專注力、創造力以及健康的心理都那麼重要。所以再三考量之後,我決定不讓小蜜蜂上托兒所。等她滿三歲再入一所不需要入學考試的幼稚園。

上一年川井深一與兒子小熊一起參與兒童展,她把展區分成2個部份,一個是與小熊在效外或海灘執回來的自然寶物,以及在二手市集買回來的玩具車,放在比地下高一點的木枱上,連1 歲小孩都能伸手拿到的位置,大家都對這一堆小小的物件很感興趣,每天不一會兒,枱面就亂 了一堆,真的很好玩,下次這種展示形式要再來一個執拾的遊戲。

另一部份是將自己及家人的生活片段投射在地下,也分隔做成一個私密的空間,小朋友覺得這 是一個樂園,就算什麼都沒有,只要有一個空間可以任意的坐坐及打滾,沒玩具沒有問題,可 以在隔離拿車拿石拿咕𠱸來玩,佈置成一個自己的空間。

Y:那你們覺得澳門目前的兒童教育現狀有什麼改善的方法? 或者建議?

川:我想喔...... 最大的問題還是城市自然空間不夠,家校也不太願意帶孩子使用固有的自然資源。還有過度依賴消費的、間接式的體驗。

足跡製作了《海豚的圈圈 》在校園巡演,有小朋友以為我們的海是天藍色的,至少三分之一個小朋友去過了海洋王國和海洋公園。教養態度和教育方式,都是需要施教方自身進修和點滴改變的。在相對富裕的時代裡,我也有過以為錢能解決的問題、消費能帶來的快樂,都是「值得」付出,但事實是我要為自己的慵懶付出代價——讓孩子漠視生命遭遇的一切不正當待遇,也包括自己的。

解決方法⋯⋯可能也只有不斷地修正吧。羨慕德國式或北歐式的山林教養方式,為什麼不自己先做?就帶孩子去爬爬石面盆,或到龍爪角散散步,澳門行山的難度不高,四歲多半能全程完成。儘量讓孩子進入野溪和大海,取代人工游泳池(澳門是有野溪的,處處都是秘境)。還有跟著合乎生態規範的保育團隊出海尋鯨豚,代替到海洋王國觀賞娛樂消費式的假生態。我的孩子小名是「黑熊 」,大自然是回家的路。在帶著他尋找回家路的同時,我居然也回家了。

他們(或我們)一代人不可能避免使用電子產品,把電子產品作為輔助(而非保姆),一起學著怎麼把資訊轉化成知識,可能才是我們的功課。

澳門雖然問題多多,但是我還是感覺很有希望。

因為想改變的家長很多,願意發出聲音、實際行動的家長也不少。例如不間斷進行母乳衛教的澳門母乳協會,最初也是由一群爭取母乳哺育權益的家長們發起。正在進行中的蒙特梭利教育、華德福教育的家長們,他們有不少人甚至進修取得相關的教育資格,也正影響著正規教育的體制。「媽媽改變,世界就改變」我在澳門還看得到。

蔥:剛才提到了功利性是澳門兒童教育的一個問題,其實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如果一個社會不重視快樂的童年,也相當於不重視城市的未來。去功利化,讓兒童教育少一些技能培養,多些與藝術,大自然的接觸,以保證童年快樂為目標,這樣就最好了!其實澳門也有不少有心人,比 如推廣華德福教育的Karen 媽媽,她成立的華 德福遊戲小組就給了澳門的小孩另類的快樂選擇。華德福教育就是很強調用藝術引導,和大自然接觸的教育。

Y:聽說你們現在正在準備開一間兒童書店,可 以介紹一下書店經營的內容嗎?是何因由想做這件事?

川:哈哈,你說的是籌備中的「井井三一兒童繪本書屋」。書屋的名字只不過是「很多書架的31 號兒童書店」的意思,「井井」是書架的樣子, 31是因為它的位置在望德堂前方聖祿杞街31 號 老房子的地下。

目前還在籌劃中(訪問刊出時已開始經營),希望能是一個讓孩子有各種可能的地方。想要和我的孩子們在裡頭一起讀書,從繪本開始,進行小公民議題私塾、城市農學小講堂等。

其實整件事都是「不斷地突然出現 」的想法。開始是因為去年夏天在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學習的時候,後方的兒童空間裡一直有小孩出現,他們會用自己的可愛方式,參與前面講座空間裡大人們正在討論的生態議題。因為對海洋認識的匱乏,也想要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所以我辭掉教職,想要做相關的事情。也剛好遇到這個閒置空間,在計劃如何使用的時候,因為考慮到澳門孩子可以去的地方其實很少,就乾脆變成由孩子們來主導的書店了。

蔥:這是大香(川井深一)想出來的,跟她聊孩子經多了以後,也越來越覺得,開一間小小的書店,既可以給澳門的小孩自由閱讀的空間,也有一個地方可以辦讀書會,放生態紀錄片,邀請小朋友參加農學講堂,親子廚房,是一件很有趣很有意義的事情。所以我也入股書店,希望讓澳門的孩子多一個快樂的去處而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因為川井深一放假都和小熊,連自己都變得健康強壯了。

《井井三一兒童繪本書屋》

Y:這看來非常令人期待呢!最後,來為大家推薦 一些(兒童教育方面)好書吧!

川:教養的書其實有兩種,一種是讓你覺得自己怎麼都做不到(好吧,我說很有名的那本《百歲OX 》),一種是讓我看到其實我們都有,但是不小心遺落的一種生命態度。生下黑熊之後,因為關心自然教育,所以就開始閱讀所有跟動物和野地、自然聲音相關的書籍,然後黃美秀《尋熊記 》,還有吳明益《家離水邊那麼近 》、《迷蝶誌 》、《複眼人 》等都變成愛書,所有的教育關來自於不同的閱讀累積還有身在田野。如果真正要推有提到兒童教育的書籍,應該就是《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 」兒童 》,它讓我真正去想實踐消融孩子/人和自然的界線。

蔥:《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 」兒童 》理查.洛 夫(Richard Louv);《遊戲童年》張麗玉、羅家玉;《愛玩才會贏 》大衛艾肯。

* 日本出版的家庭早教系列商品。包括讀本,父母用書,DVD影像教材和玩具等。

牛雜工作團隊

施援程
​Cora Si

編輯,撰稿人

因為不善辭令,不愛群體活動,所以自少交筆友及寫BLOG,然後寫攝影及藝術文章,沒有正式學藝術,但辦過幾次個展,成為策展人及牛雜編輯,平日在家工作,最好的友伴是貓及狗,認為未來是未知,有很多可能性。

楊冠瑩
Summer Ieong

撰稿人

在攝影、錄像、繪畫及裝置等領域浮遊。以寫字作為反芻。 夢想的生活是冬暖夏涼、吃飽喝足、夜夜好眠、多元成家。

郝元春
Yolanda Kog

撰稿人

藝術工作者,鏟屎官,長期神游患者一枚。

李卓媚
Lego Lei

撰稿人

鄭志偉
Ck Cheang

平面設計

全職笨蛋,兼職在 SomethingMoon 做平面設計,參與很多重要但不顯眼項目。有時是思崎井寫寫字。

周寶玲
Pauline Chao​​

​行政

劉嘉欣
Amber Lao

行政

其實那一步不太難、不太遠、不太高,倘若你願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