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I can! We can! 改變令世界更美好――Design for Change Challenge( 杜凱慧 )

文:郝元春

相片由杜凱慧提供

我們常說,小孩是未來世界的主人翁。但小孩其實也有改變世界的潛力,千萬不要小看小孩的想法。而DFC就是這樣一個把主動權交給孩子, 讓他們去發現、去改變這世界、進而完善自己的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世界性活動組織。

改變無邊界國際年會2012 - 參加者大合照 @ 印度

DFC

Design for Change ( 簡稱DFC) 是全球性的孩子創意行動挑戰賽,在 2009 年起源於印度,由印度河濱學校(Riverside School)創辦人吉蘭• 貝兒•瑟吉校長(Kiran Bir Sethi)發起。她因 為生了小孩後,讓孩子入學校讀書,卻發覺學校的教育存在很多問題,就立心自己創辦一間學校給自己孩子與其他小孩入讀,該校禀持著「化知道為做到」的教學理念創辦,它的創新與堅持培養孩子公民意識的想法,吸引了世界各地教育工作者的參與和觀摩。她也曾因提出「每個孩子都是主人翁(aProCh)」計劃,而榮獲 2008 年 Ashoka 獎助金。現在,全世界有許多國家都加入了DFC 的大家庭,而且每一年數量都在不斷增加。

2011 年,澳門崇新文化協會得到Kiran校長的授權,讓澳門加入這場別具意義的挑戰賽,澳門區的第一屆挑戰賽於2012 年發起,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四屆。挑戰賽主要是針對6-17 歲的青少年,旨在給予小孩一個機會發揮自己的創意和想像力,主動發現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或者想要達成的願望,通過「感受」—「想象」—「實行」—「分享」四個步驟,以實際行動影響身邊的人和事,藉此讓他們培養解決、改善社會問題的能力。建立「我做得到」即「I can」的自信心。

發起

杜凱慧(Wednas)是澳門區DFC 的發起人,年紀輕輕的她在做DFC 之前從事IT 工作,平日是一個積極參加義工活動的正能量青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在網上發現 DFC 台灣地區的報導, 吸引了她的注意,之後她開始不斷關注世界其他地區DFC 資訊,也希望可以做一些對澳門有意義的事情,當初她抱著純粹的意念,覺得澳門也可以參與這項比賽,就去實行。

感受

每個人生活在社會或是家庭環境裡,每天接觸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事情,只要細心觀察,可以發現很多問題。如果大家都對問題莫不關心,長遠來說,對一個城市或者國家來說都是一場隱形的災難。DFC 由小孩做起,鼓勵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周遭的世界,用心靈去感受身邊的生活,找出自己心目中最想做和最想改善的問題。由感受出發,做發自內心的事情,這樣才有動力去實行。

每一年活動,小孩都會想到各種各樣不同的題材, Wednas 說道,最初澳門的小孩想到的題目大部分都是跟環保有關的題目,隨著越來越多同學積極參加,近年來的主題開始有所突破了。比如低頭族、追星族問題,或者關於中國文化的東西—象棋,心理情感的問題、升學轉變期間的心理調整等等。多元化的題材出現,說明同學們的觀察力開始擴大,不僅僅局限在某個範疇。相比其他地區, DFC 發源地印度或者另外一些發展 中國家,他們的小孩遇到的問題遠遠要比澳門面對的複雜得多,社會性的問題以及接觸層面都比澳門孩子多。這也與每個地區的人文文化等各方面的差異有關,形成了不同「風景」的挑戰賽。

第四屆DFC參加學校青洲小學《愛樹保保》,發現同學有破壞 樹木的情況,宣導同學要愛惜及保護珍惜樹木,藉壁報及愛樹小記者加強同學對學校樹木的認識,從而做到「愛樹不嬉 樹」;邀請學校一位主任介紹學校的樹木及分享對學校樹木的 感情,並在早會上與其他同學分享,全校皆有響應行動。

想象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孩子接觸的東西有限,可是想象可以無限的,或許實際應用出來是有問題,可是我們應該有想象力,然後將所想變成實際行動,沒有試過怎知道不可行呢?

Wednas分享了一個 DFC 活動中的事例。有一些同學發現在人多的時候,特別是放學的時候,殘疾人士很難搭到電梯,為了讓行人可以使用樓梯上下樓,讓出電梯方便殘疾人使用,他們構想了一個非常妙的主意,便是把樓梯畫滿了塗鴉,以「海洋世界」為主題。這樣的方法隨即吸引了行人走樓梯,同時也美化了城市容貌,有些人甚至慕名而來,成為一個「景點」。這樣的方法既有趣亦富有創意,同時也能將這項行為較長久的持續下去,可謂一舉兩得。

實行

行動起來!這是整個活動中最重要的環節。利用最少的資源,在一周內完成挑戰任務。DFC 挑戰賽可以個人或小組參加。澳門中小學教育中較少團隊合作計劃,學生習慣以單一完成或個人測驗考試為升學標準,可是進入社會,一定要和人們合作才能生存,就算是全職作家或藝術家,也要和出版商及畫廊等人合作,所以,由小訓練合作的生存方式,從中容易發現自己的長短處。

現在澳門學生行動的範圍大部分仍局限在學校裡。雖然題材以及解決方法層出不窮,但與社會的連接仍然少。這與澳門學生不太關心社會問題有直接的關係。另外也間接反映出學校仍是處於一個「封閉」的狀態,想法較保守,不願再 想多一步。在不丹DFC 有個關於環保的挑戰活動,最初由一間學校實行,後來他們延伸到了不丹其他學校,甚至影響了當地八十幾間學校。最後連國王都來接見這班學生。可見活動的影響力可以很遠,影響很多人,那麼這個挑戰才更有持續性、更有意義。

在樓梯位的牆壁畫上以「海洋世界」為題的牆畫,吸引人們 走樓梯。

分享

如果要把做好的行動層面傳得更廣,記錄及分享絕不可小,群眾不一定要參與其中,透過 Power Ponit 的分享,甚至拍下影片放在 Youtube 或 Facebook傳閱,讓更多人知道計劃, 就如當初Wednas 只從網絡上得知DFC 計劃, 繼而有這個澳門區計劃一樣。

由 2012 年開始澳門連續辦了四屆DFC 創意挑戰 賽,經驗也在不斷累積。發起人Wednas 坦言, 相比第一年的情況,近年參與的學校越來越多。澳門的學校開始認知這件事情,也願意踏出第一步,情況越來越好。而今年甚至開始有一些非學校的機構參賽。這也擴大了 DFC 挑戰賽的參賽範疇,證明更多的人認可這件事情。同時有更多的媒體報導,主動聯繫DFC 做專訪,使更多人知道DFC 是怎麼一回事。

DFC 創辦人吉蘭•貝兒•瑟吉校長(Kiran Bir Sethi)曾經講過,「感染」是一個很好的詞。好的能量可以感染身邊千千萬萬的人,孩子們身上的那種肯改變的力量,就是種子,可以散播到世界各地,「感染」更多的人。

「如果我們不去做,還有誰來做?如果現在不做, 更待何時?」—甘地

杜凱慧 原本從事資訊科技工作,多年來不停思索如何發揮自己更大的價值,直至2011年認識印度創意教育活動Design for Change(DFC) ,這個活動深深觸動了她, 因為 DFC 為孩子帶來的自信及創意正是她從小到大覺 得自己缺失的,她希望澳門的孩子能夠及早擁有這兩樣人生中重要的東西,所以在同年申請DFC在澳門的主辦權,2012年正式舉辦第一屆活動。現時她致力投身於教育、創新及不停突破自己,包括前往香港、內地、台灣、印度、以色列及墨西哥等地觀摩學習、籌組兩次到訪香港的社會企業、擔任澳門華德福教育協會監事長、跟夥伴成立以環保膠袋作為公益宣傳平台的綠市場社會企業等等。她希望能以身作則,鼓勵孩子勇於創新及接受挑戰。

牛雜工作團隊

施援程
​Cora Si

編輯,撰稿人

因為不善辭令,不愛群體活動,所以自少交筆友及寫BLOG,然後寫攝影及藝術文章,沒有正式學藝術,但辦過幾次個展,成為策展人及牛雜編輯,平日在家工作,最好的友伴是貓及狗,認為未來是未知,有很多可能性。

楊冠瑩
Summer Ieong

撰稿人

在攝影、錄像、繪畫及裝置等領域浮遊。以寫字作為反芻。 夢想的生活是冬暖夏涼、吃飽喝足、夜夜好眠、多元成家。

郝元春
Yolanda Kog

撰稿人

藝術工作者,鏟屎官,長期神游患者一枚。

李卓媚
Lego Lei

撰稿人

鄭志偉
Ck Cheang

平面設計

全職笨蛋,兼職在 SomethingMoon 做平面設計,參與很多重要但不顯眼項目。有時是思崎井寫寫字。

周寶玲
Pauline Chao​​

​行政

劉嘉欣
Amber Lao

行政

其實那一步不太難、不太遠、不太高,倘若你願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