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信念的無邊力量──郭恬熙

文:施援程

相片由郭恬熙提供

因為朋友圈關係認識郭恬熙Alice已經十多年,08年她在創意空間舉辦了《家書》個展,這個影響她生命的創作也令我印象深刻,西藏人因為信仰及政治因素流亡印度,從此不能回家。 Alice藉著攝影及錄像將兩地親人的影像親自從印度拿去西藏,然後又在西藏回到印度,透過影像透過回應把對方的《家書》當面送到,那是如此感動的事情,看著故事影片的藏人笑也會跟著笑,哭也會跟著哭,這個超越了創作的作品,也令Alice 認識佛學並有了信仰,人生觀從此改變,她在途中遇到重大意外從死亡關口走出來,我想對她來說這是人生的另一次重生,因為這個經驗能如此幸運的再重新認識信仰、慈悲及愛。

《家書》是一個攝影與錄像裝置的展覽,於印度與西藏進行了九個月拍攝的「仍在流亡」計劃之總結。展覽的作品就如錄像記錄,通過攝影圖像及錄像裝置的混合表達方式帶領著您進行一個思路之旅。郭恬熙在「家書」這展覽中所要帶出的訊息是家人團聚的急切性,宣揚著親情與愛的表現。或許,這是一個機會,使我們能從郭恬熙這些描述著巨大的政治動亂的作品中,去體會出真愛的美好,若愛臨近時卻未有去珍惜,則會為將來留下遺憾。

自此以後 Alice 在創作上的作品都是以佛學及社會為議題,並且做慈善及義務工作,近年一直是澳門及西藏兩邊走,現在主要從事創作、展覽策劃及教學工作,以兼職教學自由度較大,每年有 5 個月假期,可以有更多時間到西藏,她覺得澳門就像她的office工作的地方,但她很喜歡西藏的自然風景,現在生了女兒也想女兒之後能到這地方居住,當然是等她大一點才會去。現在算是她事業的高峰期,無論在教學及藝術方面,這幾年間已經累積了經驗及發揮中,但不排除完全改變生活狀態,一早已經有想過離開澳門到拉薩定居,或許將來有機會會在當地開一間旅館, 放棄澳門及藝術對Alice來說完全沒有問題,她覺得沒有了一些東西又會有另一些東西出現,完全不會執著,隨遇而安,認為每件事都是最好的安排。

《家書》攝影作品

無論在藝術及生活上,現在Alice 都在一個很好的狀況,但她並不是一開始就這樣,和大部份藝術家一樣開始時都很迷失,在法國讀藝術時因為找不到方向就先從自己出發,開始去認識自己、人、出生及文化背景。後來升到碩士就從世界出發,以澳門的葡國殖民地身份去做作品,她的論文主題是《多元文化主義》,從那時開始對不同文化有興趣。07 年印度及西藏之行後,有了佛教信仰開始修行,對她來說每天都是修行,做每件事也是修行,創作可以很自然的做出來,以前做作品像「度橋」一樣,現在不用想盡腦汁,特別在開始學打坐後,很多東西在禪定狀況之下就會出來,現在的創作狀況是有需要時才會做,不會無時無刻做,因為修行才需要無時無刻做,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心、意念和行為,把自己不善的習慣改過來,掃地、食飯、行路及湊女也是修行,藝術創作也是修行,生活上所有東西都是修行,到要做什麼事時就做,像5月的《關我 事》要做就做,要生女就做,做每件事都是一視同仁,因為有修行去帶動所有東西,不會迫自己一定要做出什麼作品,或是要達到某種狀況及得到人認同,她上一個個展是二年前的《無事》,這個展覽與對上一個個展又相隔六年,她不再緊張自己要有什麼成績,不需要這些東西,但做任何事會更有信心,例如有人邀請做作品一定有信心可以做得準確,準確地做出自己的狀態,沒了以前的憂慮及想去證明自己可以怎樣,現在完全不需要證明任何東西。

《無事》並不是指真的沒有事發生,反而是很多事正在發生,這個系列作品會一直延續創作,靈感來自來六年前Alice 看她老師(第十六世噶瑪巴)的一個紀錄片,當老師病危時向學生講 Nothing Happens,在生老病死時老師仍可以輕鬆自如,體驗到佛學的放下態度,Alice很滿意《無事》系列作品,最新的作品在澳門拍攝。上年在MGM酒店及北京展出,完全能表達到近幾年的狀態,以最簡單的方式去呈現作品,現在她覺得做作品能用越簡單的方式表達越好。

《無事》澳門系列利用錄像裝置表現澳門時代急促變遷的現狀。一幕幕黑白的澳門風景影像,配以不同尺寸畫框的電視上播放,驟眼看彷彿是靜止的澳門日常風貌,但當黑白影像慢慢變彩色,觀眾終於察覺個中玄機,原來城市正以極慢的速度在移動。生命中一切皆處於流動的狀態,循環不息。作品意圖呈現變化過程的反差以及變化的微妙。

郭恬熙.澳門.藝術工作者 生於一九七八年澳門,於一九九八年前往法國留學,二零零四年於法國土魯茲高等藝術學校(Ecole Supérieur des Beaux Art de Toulouse)獲得法國國立藝術碩士學位。其後在巴黎生活及工作。二零零五年獲法國巴黎文化事務部(LA DRAC )頒發「個人創作獎金」(La Bourse Individuelle a la Création), 並完成錄像作品「卡拉伯OK」。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於印度與西藏拍攝「仍在流亡――家書」。該片曾獲2009 年香港獨立錄像比賽之亞洲區競賽最後十名,於香港藝術中心公開放映;於2010年被選參展「韓國光洲藝術雙年展」。於2011年,她的作品「過路—青洲」代表澳門參加意大利威尼斯藝術雙年展。

她的藝術創作理念圍繞多元文化主義;在後殖民地時代的影響與重性。 2007年回澳居住後,由於受到印度與西藏之行的深刻影響,在作品中開始展現出佛學的思想元素,並將冥想修行融會到作品中。近年,她學習西藏唐卡畫。她的創作媒體有錄像、攝影、寫作和裝置等。

回澳後,曾任中英雙語雜誌Macau CLOSER編輯;於澳門科技大學、澳門聖若瑟大學和澳門旅遊學院任教。現為全職藝術家、藝術老師、策展人與自由工作者。


牛雜工作團隊

施援程
​Cora Si

編輯,撰稿人

因為不善辭令,不愛群體活動,所以自少交筆友及寫BLOG,然後寫攝影及藝術文章,沒有正式學藝術,但辦過幾次個展,成為策展人及牛雜編輯,平日在家工作,最好的友伴是貓及狗,認為未來是未知,有很多可能性。

楊冠瑩
Summer Ieong

撰稿人

在攝影、錄像、繪畫及裝置等領域浮遊。以寫字作為反芻。 夢想的生活是冬暖夏涼、吃飽喝足、夜夜好眠、多元成家。

郝元春
Yolanda Kog

撰稿人

藝術工作者,鏟屎官,長期神游患者一枚。

李卓媚
Lego Lei

撰稿人

鄭志偉
Ck Cheang

平面設計

全職笨蛋,兼職在 SomethingMoon 做平面設計,參與很多重要但不顯眼項目。有時是思崎井寫寫字。

周寶玲
Pauline Chao​​

​行政

劉嘉欣
Amber Lao

行政

其實那一步不太難、不太遠、不太高,倘若你願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