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乍現的場景──陳嘉強
文:Mr. 海 相片由陳嘉強提供
畫面中藝術家穿著一件親自訂製的白襯衫,背幅衫腳無間斷地連接著同一匹彷彿看不見盡頭的布卷,像個灑脫的詩人在斜陽下帶著一道清流走過混濁的世間。這是陳嘉強集體行動作品《一塊兒》作品短片的結尾片段,意象之美令人印象深刻難忘。「發生了的事情,是不可以改變的。但是,發生了的事情,跟還未發生的,其實是連在一起的。」他說這就是這個作品的整體意念和主題。
《一塊兒》陳嘉強集體行動作品 《一塊兒》有個小網誌, 裡面有文中提到的作品影片,同時有活動中的照片及錄像,讓讀者可延伸閱讀。 網址:www.one-piece.club
100 碼長的白色純棉布匹,他先拿給裁縫師把布的開端製作成一件白襯衫,而襯衫的背幅仍未與布匹分離,然後他把布匹的末端一段一段地剪下來,送給參與的觀眾,讓他們各自拿回去製作自己需要的衣物或用品,最終布料被製作成各種不同的東西,進入了不同人的生活。「我們分開了,開始經歷不同的事情,但是曾經在一起的記憶,會一直存在。」或許正正就是這個作品有趣和耐人尋味的地方。他數月前在澳門藝術博物館藝術櫥窗展出的兩個作品《建築未知》與《一塊兒》,講的都是關於事情發生的不確定性。其中行動作品《一塊兒》是一個持續計劃,他已跟觀眾進行了一些互動行為。透過發生過程中的種種細節,引起參與者各種聯想,並一起期待未知的結果。他又說自己有時候,只是默默想像將會發生的事情,就會感到快樂。
平面設計出身的他熱愛文字、影像與藝術,過去十多年從事錄像電影、視覺藝術及平面設計等多種媒介創作,在本澳及海外多個地方先後舉辦過不同類型的展覽,同時參展多個電影和錄像節,而且更於 2012 年獨立出版了很有意思的 圖文創作集《場景》。他常對生命的必然性存疑,擅長從日常生活中擷取微小事件及細節,借助事物表象下蘊藏的詩意及荒誕感,描寫個體生命之間的巧合與機遇,以及,生命中的不確定。
他養著兩隻貓咪的工作室「M」位於工業大廈裡,平日特別喜歡穿著白襯衫的他從容認真地接受我的專訪。因為彼此同樣是跳躍式思考的人,話題往往會隨著聯想而無限延伸,時而瑣碎時而深入,比如在討論藝術的本質時我們也會很有共鳴地談到張愛玲那篇只有三百字的散文極品《愛》,又或是日本的手工眼鏡職人把傳統工藝做到極致的精神,然後不知怎的也會聊到孤獨感、信仰和死亡。我們由晚上九點半開始一直聊到凌晨一點才結束這次訪問,彼此都感到很難得而且心情愉快。
作為一個設計師, 你覺得怎樣的設計才算是一個好設計?
首先要能為顧客解決問題,滿足功能,同時又具備藝術性。設計其實有它自己的語言,美學發展的歷史進程都有顯著的特點,如何將功能同形式美的融合推向一個極簡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好設計往往都需要不斷研進,像是現 在常說的less is more 或 less is better,就是一種減法設計。或許可以把好設計比喻為一座橋, 這座橋可以讓人用最短的距離由 a 點走到b 點, 而沿途風景又很美,材料又很節能和環保,這是十分人性化的。
你覺得設計和當代藝術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這個有點不好說,不過我個人認為兩者之間沒有高低之分別。設計是偏重功能性的,比如產品設計。但如果能把簡單的事情做到很精,藝術性往往就會出來。透過創作去反思問題,跨越語言界限,或許可以說是兩者的共通點。
《一塊兒》陳嘉強集體行動作品的告示板,說明計劃是如何產生。
你的作品《一塊兒》和《建築未知》談的都是事情發生的不確定性, 你自己本身是否看重過程多 於結果? 《建築未知》又是個怎樣的作品?
是的。因為我覺得事情有趣的地方永遠超出自己的想像。事情不在自己的控制之內,意想不到反而更有趣。我覺得這樣很棒。有關<建築未知> 這個作品,我在小型造磚工場裡,地面放著一 排一排正在風乾的手工倒模磚塊,我用大姆指在仍是軟的磚塊表面上按壓,使每一塊留下了輕微凹痕。然後在其中一塊放進了一根我的頭髮。想像這些磚將成為未知的建築。這是一個概念作品,我用五張照片和一段文字敍述呈現這個作品。
你喜歡透過作品和觀眾互動引發思考,《一塊兒》集體行動計劃的展開 , 有沒有收到什麼很有意思的回應或意外收獲? 這些之後也會用作展示嗎?
比如有位朋友說要把布料拿來製作樹熊手套,因為早前澳洲叢林大火令很多樹熊手腳受傷,而燒傷手腳的樹熊治療康復期需時很長,每天都需要替換兩對手套,所以急需大量手套,國際 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 呼籲大眾幫忙,自行製作全棉質的手套送捐。又比如有位來自北京的八歲女孩問我拿布料做什麼好呢? 我和她一起討論後,基於北京經常空氣混濁,於是建議她用來做一個口罩。這個實用又有趣的主意,雖然不是女孩自己想出來的,但如果沒有她前來參與,我自己也想不出來。我會把收集到的有意思的回應,於本年十一月在舊法院的《以身觀身》行為藝術大展中的四人特展裡展出。
「發生了的事情,跟還未發生的,其實是連在一起的。」讓我聯想到小波浪和海的故事,你有聽過嗎?
沒有。(有一個小波浪,原來在海裡過得很愉快。直到有一天他注意到,其他的波浪都在他前面,拍擊著岸邊。於是他感慨起來,有一天自己也會是這樣的命運,化為烏有。然後另一個波浪告訴他:「你不是一個波浪,你是海洋的一部分。」認識的人,和還未認識的人,應該也是連在一起的吧 ? ――採訪者)
你說「有時候,只是默默想像將會發生的事情,你就會感到快樂」,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樂觀的人嗎? 從來不會因為意識到壞事將要發生而焦慮不安嗎?
我想整體上我是個樂觀的人,但再樂觀的人自然也會有悲觀的時候。很難有全然的樂觀或悲觀,兩者往往都是混在一起的。我其實是那種會被明天打敗的人,是說如果我意識到壞事明天將要發生,我在今天很可能就已經先倒下來了。哈哈。
你的作品往往跟「時間性」有關, 可以談談你對 「時間性」的看法嗎?
每個藝術作品應該都有屬於它自己的生命長度。眼見世間很多作品雖然只有短暫的生命,但仍無損作品本身的存在意義和價值。而那些接近永恆的不朽作品,在過去已經感動和啟發了無數的人,而在未來還會繼續感動和啟發更多的人。
你的作品彷彿都帶點詩意, 你很熱衷在日常生活 中尋找詩意的細節 ? 你曾寫詩嗎?
是的,我熱衷在日常生活中尋找詩意的細節。我不曾寫詩,但我熱愛文字,而且對字詞極其敏感。
作品《一塊兒》今年初在澳門藝術博物館展示,是一個持續計劃,嘉強先在開端製作成一件白襯衫,然而在展示中跟觀眾互動,作品的記錄還會在今年十一月在舊法院的《以身觀身》行為藝術大展中的四人特展裡展出。
日常生活中你覺得視覺上的「美」重不重要? 說 說「美」的層次好嗎 ?
當然重要。美的層次也不太好說,但我想,透過一個人就可以看到一個世界。也可以說,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個審美準則。每個人都是反映世界的獨有媒介。審美能力就像是功夫一樣,可以通過主動修練而不斷提升。
完成一個創作後,一般會有什麼感覺?
會有滿足感,看到完成的樣子會很開心。對我個人而言,無論那一種形式的創作行為,都是一種對身邊環境作出的回應,以及某程度的介入。作品被受眾解讀出他們想要的意義,並把意義置放於他們相信的一種現實中。如果你細閱一件作品,不知怎的嚐到了一點甚麼,不管是沙糖還是屎,甚或後來,能抵達你的心田,停留,即使那只是輕如微風吹動一根頭髮絲,也可令創作者感到滿足呢。
你怎麼看待有關創作方面的孤獨感? 以及作品與大眾的關係?
人都是孤獨的,但我是個可以享受獨處的人。創作方面如果不能享受孤獨的愉悅,其實很難創作。大部分的創作都需要人在孤獨的狀態下進行。正正因為這些孤獨感,讓我很想透過作品與世界發生關係。
我知道你曾先後被邀請到一些中學進行創意講座,對於持續保有創意,你有沒有什麼心得和讀者分享 ? 創意是否都源於好奇心?
我曾在學校裡跟學生進行過一個名叫《藝術+故事=生命力》的講座,讓學生透過文字、音樂、繪畫、電影、攝影五種不同的藝術媒介,啟發他們去思考如何運用故事讓人看到生命的意義。保有創意方面,如果你真心覺得一件事情很有趣,你就可以歡喜地持續做下去。趣味性很重要,而且有些嚴肅的東西也可以是有趣的。即使置身於日常,只要眼睛與心念一轉,會發現一個陌生世界正在同時發生。是的,我相信創意都源於好奇心。
你喜歡那些觀念/ 行為藝術家? 為什麼? 對杜象的經典作品< 噴泉> 有什麼看法 ?
比如香港的藝術家白雙全先生,他的作品充滿人性關懷,同時又具備輕巧的幽默,淡淡的卻又可以令人細細玩味。杜象的 < 噴泉> 我是在學生時代初次接觸到的,當時我就覺得很有衝擊性,這個作品在當代藝術的脈絡裡有顯著的重要性。
你覺得藝術的本質是什麼? 藝術對你的人生有多重要 ?
藝術的本質比較不好說,很難一概而論。我不喜歡定義,我更喜歡描述自己的看法,但如果別人能夠定義得恰到好處,我又會很認同。藝術對我的人生十分重要,我認為藝術是一種必需品,也是人類文明的必然產物。
你正在製作一部90分鐘的劇情電影《過雲雨》,故事是怎樣的? 計劃何時發表? 製作遇到什麼困難? 你怎樣看待電影這種創作媒介?
《過雲雨》是我第一次拍這個長度的劇情電影, 這項目獲得了澳門文化局「2013 電影長片支援計劃」資助,得以順利開展。故事描述於澳門城市內幾件平行發生的事件。六個角色各自遺失了東西,而最終都於一個星期內得以某種方式尋回。電影的撮要語句是「事情從天而降,人只管仰望。」於我而言,電影就是「發生了的事」,而於這刻而言,拍電影就是「將要發生的事」。影片目前仍在緊密籌備當中,預計會在本年九月開拍,明年春夏上映。有關困難的部分,因為電影是講求團隊合作的,而我個人向來喜歡事情的巧合和隨機性,我深信澳門在這個領域是有很好的人材,但能否有緣份走在一起,彼此有默契地各展所長,其實充滿未知和期待。
你喜歡現在的澳門嗎? 對澳門的城市發展趨勢感到樂觀嗎? 你覺得澳門的創作環境和藝術氣氛如何? 如果可以自由選擇 , 你希望在哪個城市進行創作 ? 為什麼 ?
如果可以自由選擇,我還是會想在澳門做創作, 因為,哪裡可以像澳門這麼美麗? 但請不要問我為什麼。這是我成長與生活的地方,我愛這地方。樂不樂觀,反正沒有真正的靜止,所以不妨用一種適當的距離,觀察這個你一直抱怨卻植有你根的城市。我看到澳門創作人都在做的事情是,把一包沙糖或者一點什麼,靜靜放進這城市的日常當中,企圖刺激各種現實場景。
關於兩隻貓咪住客,陳嘉強有如下補充:
1. 一隻跟工作室一樣叫「M」,是深棕色的;)超爹人,就快一歲的貓女。
2. 一隻全身亮黑,嘴巴與四掌白色的,叫「小小深」,好怕人,平時我會叫佢做「小小」,她會MEOW我兩聲就走。
《益大家1/2/3》:益大家/Share some sweetness 「我與住在同一大廈的人們分享一包沙糖。吃甜會感到快樂,我們一起快樂。」 I shared a pack of sugar with neighbours in the building I live. Sweetness makes people happy. Be happy together.
陳嘉強.澳門.多媒介創作人 熱愛影像與藝術,從事錄像電影、視覺藝術及平面設計多種媒介創作。自一九九九年起其作品於本澳及海外展出,作品曾屢獲獎項。二零零九年起任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客席講師。二零零三年起參與澳門影像團體「拍板視覺藝術團﹂,籌劃電影及錄像相關活動,致力推動影像文化。
獎項—獲選澳門文化局「二零一三年電影長片製作支援計劃」之補助拍攝首部劇情電影《過雲雨》 (2014)、「以身觀身―中國行為藝術文獻展2012 」―優異作品 (2012)、 「澳門小語」攝影比賽― 「照片新聞學獎」 (2010)、「第七屆澳門設計雙年展」―公開組「印刷廣告類」金獎(2008)。
影展—「葡國Avanca電影展」(2013)、「香港亞洲電影節﹂(2009)、」第十九屆金雞百花電影節﹂(2010)、「澳門國際電影錄像展」(2012)、「第五屆北京青年電影論壇」(2010)等。
聯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CAFAM未來展」(2012)、「四不像―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畫2012 」、「以身觀身―中國行為藝術文獻展2012 」、「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 (2009)、 「寄居蟹1號―首屆草場地攝影季」 (2010)、「第七屆澳門設計雙年展」(200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