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之路 ──黃豪生
文:Mr. 海 相片由黃豪生提供 拍照多年,有時我也會問問自己,到底自己有多愛攝影?澳門攝影藝術家黃豪生先生去年應澳門博物館之邀,在《珂羅.重現——湯姆遜與黃豪生的光影對接》展出了一系列的濕版攝影作品。但在智能電話和數碼攝影大行其道的今天,很多人可能連聽都沒聽過什麼是濕版攝影吧?
黃豪生.澳門.藝術攝影家
濕版攝影(Wet Plate Processing)其實起源於十九世紀中的英國,是用物理與化學的原理,在玻璃片或塗上瀝青的片載體上用作留住影像的一種方法。工序相當繁複費力,攝影師在玻璃片上塗上火棉膠開始,然後放進易燃易爆或是具腐蝕性的感光藥料中,兩者結合後放入相機進行曝光,拍照後更要馬上放回暗箱進行顯影,整個過程必須在五至十分鐘內完成,由於玻璃片一直都在濕潤狀態之中,所以顧名思義叫做濕版攝影。 創作時凡事一絲不苟的他為了更原汁原味,所以還特意用回古董級的木頭相機。他說因為鏡頭配件很難一次整套購買,所以往往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大費周章地逐一搜集回來。為了能順利拍攝外景,他還特別請來懂木工的朋友製作了一個巨型的流動木製暗箱。濕版攝影術獨特之處,在於它的歷史意義和非常個人化,一切過程以至物料都由攝影師自己包辦,而最後藥液在玻璃上流動的痕跡及行雲流水般的微妙影像、對顏色色差的變化、層次豐富而與別不同的質感;如此種種,都是它耐人尋味的地方。 如果一個攝影師對攝影沒有深厚的感情,處身攝影技術先進的廿一世紀,他又怎會懷著排除萬難的決心使用這種古法攝影術去進行當代創作?不難看出黃豪生對攝影的歷史特別感興趣,他希望像尋根一樣找回攝影原來的意義。歷史攝影法對他來說十分具有趣味性,讓他能有一種新的思維,通過結合歷史攝影技法和當代創作理念,製作一套古今並存和新舊交融的攝影藝術作品。
大三巴牌坊
裝置(局部)
對於勇於冒險創新的他來說,藝術之路彷彿就是一條需要獨自不斷尋求突破的不歸路。個性低調的他跟我說,自己 84 年到香港看畫展時, 無心插柳下看到旁邊展廳的美國攝影大師安塞爾 · 亞當斯的作品深受感動和震撼,而當時自己卻還未認識這位以獨創的區域曝光法拍攝黑白風光作品的大師。因緣際遇,有時就是可以如此戲劇性地左右著一個人的命運。如果他不是偶然遇上亞當斯的作品,隔年他可能就不會把心一橫放下工作,在家人質疑下隻身前往美國加州攻讀藝術了。他由三藩市再到洛杉磯,取得攝影碩士學位後又留校工作,前後在美國共生活了9 年。
多年來,他鑽研過多種放曬照片的技術,在 89 年的個展中更初次展出立體攝影作品系列。比如作品會把富有傳統文化的平面影像和磨砂玻璃、布料、鋼塊等各種看似相互抗拒的工業素材巧妙地調和融合在一起,使這些極富實驗性和前瞻性的作品逐步進入傳統攝影範疇以外的創作世界。或許因為受到美式教育的開放性和邏輯性的影響,他彷彿總是朝著這種探索性的方向創作,而另類的攝影技法變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的藝術手段。「感光藥膜塗劑的運用使影像得以從照相紙本的二度空間的框架和限制釋放出來。自由創作的可能性和空間因此隨之擴展、突破、蛻變至一個新的層面和領域。」他如此解釋說。全新形式的作品不但能讓人耳目一新,同時更充滿聯想。
用心看過他作品的人,應該不難察覺黃豪生這位攝影藝術家的雙重特質,彷彿身體裡流著創新求突破的血液,但骨子裡卻又如此重視和熱愛傳統文化。外表冷靜而理性的他在藝術路上就是一直抱持謙遜平和的心,以溫故知新的沉實態度默默努力創作著自己別具一格的作品。他說,如果一個人真心熱愛藝術創作,他根本不必問自己最後會得到什麼,也不太會去在乎有多少人能夠懂得欣賞或正確解讀自己的作品。我想,藝術家的心血作品日後將具備怎樣的文化意義和歷史價值,時間總會給出答案。
元師
黃豪生.澳門.藝術攝影家 澳門土生土長攝影藝術家。先後於一九八九年及一九九一年獲取美國加里福尼亞州「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藝術中心設計學院」藝術學士及碩士學位 (主修攝影)。曾多次在澳門,中國,美國和歐州舉行個人展覽和聯展。現從事個人藝術創作、專業攝影計劃和教學。作品融匯傳統、數碼和另類攝影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