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雜07期「阿叔,再見」編輯的話
這一期牛雜,我們專門以阿叔(朱雲燦)為主題,儘管他老人家最近已離開了我們,但他為我們留下的好些值得回味的片斷,卻始終讓人有種說不出的溫暖,往往也就是這些看似已過去又不經意的片斷,提醒我們大家有些過程是很值得去記下的。
現在想起來,其實阿叔從「婆仔屋藝術空間」(2001-2003)時期,就已經來為我們做些最瑣碎的勞動工作了,清潔打掃整理各種雜物,收入也不多,但他看起來挺樂意的樣子,在一個不小的庭院裡就他一個人掃清每日的落葉,同時又要把那些殘舊的房間整理乾淨,協助各類藝術家們在這個空間裡展示作品或辦不同的工作坊,當中的辛勞真的不少,但在他跟我們的一些合照裡,他總是笑咪咪的站在最邊邊的位置,一點也沒有打工仔的感覺,他似乎也自然的就跟大家一起了,盡管大家都不太聽得懂他那些雲南鄉音,可阿叔那簡單的身體語言又很管用,好像在說:大家都在同一條道上,一齊努力吧。
搬來牛房後,阿叔的工作好像輕鬆了些,但他還是很盡責的準時開門關門,有時還自動地找事做,以他的包容和大家一齊付出,有時他也願為一些額外的工作加時,很晚才能走,但他從不會去計較什麼。
我在一張記錄當年一個名叫「變蕉」的展覽相片中認出阿叔來,那是一個由Alice(郭怡熙)和一班剛畢業的法國同學一起策劃的裝置展,當時的牛房現場變成一個如工地般的廢墟,只見阿叔拿著一個噴水器在那個到處是碎磚的大倉裡認真的撒水,以防灰塵太大,這畫面讓人想到「盡責」這兩個字的份量,如沒有如阿叔這類很盡責任義務的工作人員,又如何讓公眾也意識到這些年青人的創作含意呢。
我們也許還有好些說不出那年那月的瑣碎片斷,都有阿叔的身影在裡面,他不去炫燿什麼,但又見證了婆仔屋到牛房的發展軌跡,透過他,我們也要意識到正是有好多好多有心人不同時期的付出,才有現在的牛房,而珍惜和努力都該是當下大家繼續走下去的動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