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也是一種練習──陳秀燕
- 郝元春、施援程
- Jun 1, 2014
- 5 min read
文:郝元春/施援程 攝影:施援程/部份相片牛房提供 我想每個畫畫的人都會不斷的尋找畫風,不斷的界定畫畫及藝術是甚麼?然而,看到陳秀燕的作品,再與她訪談,對繪畫又會有重新的認識,繪畫可以去到一個很純粹的地步,如小孩般不用思索太多,自自然然把腦裡想到或是當天遇到的事記下來,那不就是日記嗎?用畫畫去記錄每天的事情。
如果我們不是以語言去說話,而是以圖像來代替言語及文字,那麼畫畫會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如果我們把每天都當成一種練習,在沒有壓力之下塗畫,畫出來的都是最發自內心的創作,然而這種心境怎樣才能達到?陳秀燕一再強調她的作品沒有什麼,不在意別人怎看及會不會有機會展出,她常被朋友取笑你什麼都說不重要,那究竟對你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她說:「吃飯、睡覺及去厠所最重要!」這些日常最基本的事,無論那一項出問題,都會影響我們的健康及情緒,沒有狀態下怎能創作?然而這麼基本的道理多少人會去做好?我們明白理解很多事情,可我們不能輕易去實行,舒服過日子,都忘了動力這件事!

陳秀燕一直從事設計及藝術等多媒材工作,善於用視覺元素來繪畫,作為筆記式記錄生活點滴和表達自我的媒材;運用即時情緒或久藏回憶來發掘藝術上的可能 性和潛在特點。研究在藝術創作表達過程中來認識自我及自我溝通,並擴闊認識事物的深度和寛度,透過繪畫來表達人生探究和哲學。

畫大幅作品除了需要花更多時間,內容上考慮比小作會更多。
喜歡抽象的表達方式
訪問那天下著傾盆大雨,我們來到新成立的風盒子藝術空間裡,這裏正展出她的最新作品系列-「日記啊!」畫面糅合了抽象與具象的表達,顔色大膽,還透著一股童真。每一幅畫似乎都在講述著一種心情,一個故事。
當我們坐下來,她就拿出幾本厚厚的作品集放在桌上。裏面滿滿的全部是她每天像日記一樣去「記錄」的粉彩作品。和這次的展覽作品有所不同,大片强烈的或者輕柔的色塊,似幻似真,模糊的或是清晰的線條,構圖隨意,强調偶然性, 是很富主觀意象的抽象表達作品。

細幅的A4作品用木框裝裱放在架上,對於一般家庭來說,易於收藏及展示。
心境變化影響著創作
主修平面設計的她,在法國深造過藝術,期間在歐洲各國遊學。從2001年到現在先後舉辦了大大小小的畫展。雖然一直從事平面設計的工作,但在平常生活中,繪畫佔據了很大比重,尤其在心靈空間上。
她在小學時已開始接觸素描,從報讀興趣班開始的。一路走到現在,她的繪畫風格也會隨著時間,感受不同,以及自身的成長而不斷變化著。受很多西方繪畫巨匠的影響,尤其是畢加索,讓她體會到放下所謂的畫功和傳統的繪畫技巧,而去真正大膽創作以及探索的重要性。就像是人生的不同階段,心境不同了,畫就會跟著發生改變。變化從來都不是能給她帶來負擔的事情,跟隨自己 的心走,就對了。
畫畫是再普通不過的事
陳秀燕的作品數量非常多,畫畫只是一件融入她生活,生命的事情。只要心有所想所悟,就會去畫。而繪畫的媒材也不拘,一般的筆記本或者是小張大張的紙都可以進行創作。便於保存的關係,在風盒子展出的作品中,除了卦在牆上的大畫外,還有A4尺寸的小畫框十多幅,另外有幾本2"厚的A4的冊子,過百張的近作可以讓觀眾翻閱,每幅作品細閱之下,可以消磨一個下午,簿子裡就像日記一樣,我們在觀賞圖像,但同時在窺視作者的每天故事及情緒。
個性相當隨意的陳秀燕,對於畫畫亦不會設想太多。甚至連作品名都沒有特地去想,對她來說,畫畫完全就是生活日記一樣的存在,是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只是沒有負擔的去專心完成作品,同時間她在畫不同風格的作品,也不會因某類作 品特別受歡迎而畫得多,不刻意不造作,畫作就是一份記錄,記錄她情感痕蹟的東西,當下的情緒,或者久遠的回憶也好,都由手中的畫筆來完 成。
輕鬆自如,但又發自內心的去勤奮創作,這恐怕就是藝術創作者的最佳心態了。

陳秀燕作品幻想豐富
用情感去創作
陳秀燕的畫作自我意識很强,大量抽象的表達或許只有本人才曉得當中的含義,她重視自身與作品間的溝通,利用感官觸覺進行創作,而過程也是對她情緒的提煉和再表達,自我探索中放大了情感對藝術創作的影響力。
雖然她是追求平衡感的人,但生活中細微的情緒變化,甚至極端,偏激,都可以是繪畫的內容。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情緒,擺放的位置很重要,運用在藝術創作上,或是生活中人與人相處,是完全不同的。她用一種近乎哲學的態度去觀察感受身邊的事情,那繪畫已經不僅僅是表達自我的媒介了,也成為她探討人性,以及豐富情感體驗的一種表現方式了。
找到自己,放開自己
陳秀燕也很鼓勵創作人,或者說是每一個人都去找回自身的優點。沒有人完美,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擅長的事情,在那裏找到自己,盡情發揮,最重要的是要放開自己,拋下包袱,不用看的太重要,用輕鬆,玩的心態去創作才會有投入感。
就像吃飯,睡覺,去厠所一樣,簡簡單單的,不是很容易嗎?


陳秀燕幾乎每天都塗塗畫畫,已成為了生活的一部份。

她的畫隨意不拘於泥,大塊大塊的色塊,一層一層的覆蓋,顏色豐富。

2011年在牛房倉庫展出的作品《靜.風景》系列,色彩較溫和及詩意。

《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位於澳門舊區新勝馬路 3A地下,於2013年8月成 立,2014年3月才有這個會址,致力建立以文化藝術融 入社會的平台,通過持續的學習和實踐,增加弱勢社群的文化參與,在共融的藝術中自助助人,在藝術與社會之間建立更緊密連結。在風盒子會址內會定期辦展覽,並且有《用零用錢支持.收藏/本地藝術計劃》讓藝術成為生活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