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樂燒 2012
「樂燒」陶藝,是較少人瞭解與運用來做創作的。這是一種源自於日本幕府時代的創作方式,由陶工田中長次郎(1516~1592)所燒制的作品,深受政治家豐臣秀吉的贊賞,而以行宮「長樂宮」中的「樂」字賜以為名,田中長次郎也就是樂燒的創始人,至今已傳至第十五代。樂燒間接經由英國陶藝家班納得.里奇( Bernard Leach )的介紹而傳到美國,這種不同於一般方法燒制的作品,透過現代藝術的成形手法,而在美國發展成為現代藝術的一部份;也是美國五十年代以後,陶藝界的新興系列。臺灣以陶為素材的藝術家,由於較喜愛高溫實用陶,與創作空間及實驗精神等束縛,較少有系列樂燒陶藝的發表,與持續性的研究。國人望文生意,總以為樂燒就是快快樂樂的燒陶;其實不是。它是個專有名詞。日本名為「樂燒 」「LA KU」;英文名為「RAKU」。樂燒作品的燒成溫度較低,依釉藥的組成一般大多在攝氏950度到1050 度間燒成。燒成過程中昇溫速度很快,大約在二小時左右的時間燒成;降溫也快。燒成的那一刻,迅速把火紅的作品從窯中取出,加上不同種類的燃燒物,如:樹葉、木屑、海草、果殼等,以產生特殊的效果,呈現出煙燻與金屬光澤的似古意也現代的特殊意念。其中,急速升降溫的燒制過程,是樂燒的一種特有方式。所以說需要有能耐急速升降溫的土和釉,才能燒製一件完整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