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界線之外:珠海藝術空間初探
在一關之隔的珠海,有一群來自各省各市的藝術工作者聚居,他們不停在城市經濟發展與藝術理念之間周旋,雖然沒有政府的補助,但卻各施各法找尋生存的空間。珠海其實蘊藏豐厚文化歷史根基,只要細心發掘,便可找到精彩的文化庫藏。或者我們可從「北山藝術村」的例子,找到「活化」文化空間的可能性。
珠海北山藝術村
走進珠海北山村,古老的建築掩映在參天榕樹的濃蔭裡,玉堂春滿樹繁花;曲藝社傳來絲竹聲聲,仿佛走進了一幅優美的嶺南寫真。這個國家級生態示範村將傳統文化、地域資源和生態理念有機結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農村生態環保新道路。
珠海北山村文物古跡眾多,在至今保存完好的 90棟清代民居建築中,就有4棟嶺南地區罕見的氏族宗祠和官宦府第。一直以來,北山村對舊村的生態保護採取的是“凍結式”和“有機更新”綜合運用的方法,即對保存完好的古祠堂、老建築採取的是“凍結式”保護,對於 一般的嶺南傳統民居則採取以修復和轉換功能 為主要形式的“有機更新”式保護,而對舊村裡相當部分雜亂無序、沒有特色的新老住宅則予以拆除,在空間上注重對構成北山村原有歷史風貌的環境結構、道路格局、名人舊居、文化遺址、珍貴文物、古樹古碑、街道小品等人工要素和綠地景觀進行總體的控制性保護和修繕,這樣既還原北山歷史文化生活社區的本來面貌,又讓嶺南古村在新時代裡煥發出鮮活旺 盛的生命力。
“建設生態環保型農村的幾個難點北山村都已經克服,垃圾無害化、飲用水安全、污水進城市管網、原有生態環境得以保護等,現在村裡一把掃帚掃到底,一片紙屑都立刻有人掃走, 很乾淨。”珠海市香洲區環境保護局副局長詹林說。為了做到合理開發利用生態資源,北山村聘請廣東省生態環境方面的規劃專家,根據 北山村的居住狀況、產業結構、未來發展定位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品牌,將北山村規劃為以舊村、文化中心、商貿市場為核心的生態人文保 護區;以新村、公園、學校為主體的生態人居 建設區;以五金、傢俱、機械、制衣、製藥等外引內聯企業聚集地為範圍的生態工業區和以連片果園與運輸基地為中心的生態農業區等四個生態功能區。通過村民集資和村集體補貼,全村籌集6100萬元,統一建起了520套“秀毓園”新村,同時配有完善的污水管網,雨水直接進入排洪渠, 村民日常生活污水經三級化糞池處理後排入市政管網,最終進入南區汙水處理廠處理。新村每套居住面積60-100 平方米,按照建築成本價格分配給搬出舊村的全體村民居 住,使北山村的家家戶戶作為一個整體,向嶺南地區傳統農民祖祖輩輩居住的“單門獨院”告別,搬進了現代新農民享有的嶄新的六層樓新房。
優美的自然環境讓北山村更加引人注目。2005年5月, 珠海首個藝術村——北山畫家村掛牌成立;已舉辦兩屆 的“北山國際爵士音樂節”成為了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交融交織的音樂盛宴,吸引了美國、瑞士和澳大利亞等10 支爵士樂隊參演。古樹新樓,南腔北調,古老的北山村正煥發出新的活力,和優美的生態環境相得益彰。正如北山村隨處可見的環保標纖所言,“環境與人類同在,開發與保護同步”、“身體要健康,環境是保障”等,為北山村的風貌做出了最好的詮釋。
*資料來源: 珠海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