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總編輯的話

文 | 李銳奮

剛好在暑假期間本人有幸跑到藝術文化大都會NewYork駐場創作,同時也有機會體驗到那邊不同arist們的創作空間,它讓我從另個角度去認識創作人,也同時對各自不同、可以說五花八 門的創作形式有了更深的了解,於我而言,倒是有點意外的收獲。

先說說對創作空間的不同感受,有一天,我走進朋友租給我用的那個工作室時,竟讓我突然有種陌生感,甚至有點膽怯:怎麼一下子變得這麼整潔、干淨,一塵不染似的,我在日記中寫道:她已把原先的模樣弄得干干淨淨的,全都歸為零,留下一個完全‘空’的狀態給你,也似在向你挑戰,看你如何去征服它,用作品、用創作、 用你的各種想法去佔領它…

這次,我在紐約的一個多月裡,除了個人的創作外,還有機會拍下超過二十多位當地創作人,大部份都在他們的工作室內完成,而拍攝過程中我也驗證到‘空間’(他們的畫室)與作品之間微妙的關係;

當中的H.,一位從保加利亞來的artist的畫室可以是個小小的例子,他畫的都是很大幅的油畫, 也許是位男仔頭原因吧,他不太整理畫室的整潔,總給人一種零亂感覺,而反觀作品也同時找到了一些呼應,他喜歡從另類的角度去回應好些著名大師們的作品,畫面中也似帶有一種挑戰的味道,而‘整潔’ 和‘挑戰’ 似乎難以共存。

另一位從羅馬尼亞來的A.,熱情好客,拍攝後時要請我喝杯咖啡,可工作室裡幾乎找不到讓人可以坐下來的地方,密密麻麻的立體作品似和不同的原始創作材料互相爭地盤,也讓人聯想到她將來那些‘作品’也許就是把這些材料消化成形 的,空間感在這裡幾乎不存在,唯有潛在的各種作品才是這個‘空間’的主人。

而在澳門,我們曾主辦過“開門大吉藝術家工作室開放計劃”,讓大眾能有機會直接與創作人交流、分享,這次計劃共有十多位創作人參與,十分難得,在當下樓價離開正常軌道時我們更需要對artist們多加關注,讓他們能定下心持續創作;而常與牛房合作的兩個藝文團體“拍板” 和‘石頭公社’最近也被迫離開原址,遷往不同的工廠大廈,於無奈中也許更需要大家透過參 與、互訪、合作使彼此的距離拉近,這也是下我們要常加注視的焦點吧。

牛雜工作團隊

施援程
​Cora Si

編輯,撰稿人

因為不善辭令,不愛群體活動,所以自少交筆友及寫BLOG,然後寫攝影及藝術文章,沒有正式學藝術,但辦過幾次個展,成為策展人及牛雜編輯,平日在家工作,最好的友伴是貓及狗,認為未來是未知,有很多可能性。

楊冠瑩
Summer Ieong

撰稿人

在攝影、錄像、繪畫及裝置等領域浮遊。以寫字作為反芻。 夢想的生活是冬暖夏涼、吃飽喝足、夜夜好眠、多元成家。

郝元春
Yolanda Kog

撰稿人

藝術工作者,鏟屎官,長期神游患者一枚。

李卓媚
Lego Lei

撰稿人

鄭志偉
Ck Cheang

平面設計

全職笨蛋,兼職在 SomethingMoon 做平面設計,參與很多重要但不顯眼項目。有時是思崎井寫寫字。

周寶玲
Pauline Chao​​

​行政

劉嘉欣
Amber Lao

行政

其實那一步不太難、不太遠、不太高,倘若你願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