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滾動傀儡另類劇場-劇場, 是在觀眾的腦海裏

  • 黃詠瑤
  • Jun 23, 2017
  • 5 min read

時間: 四月十五日四點三十分

地點: 南灣舊法院

訪問者/文: 黃詠瑤

相片由滾動傀儡另類劇場提供

林 為「滾動傀儡另類劇場」藝術總監 林婷婷

趙 為「滾動傀儡另類劇場」行政總監 趙七

Q:為何稱作「滾動傀儡另類劇場」?


趙:「滾動」是「感動」諧音。正如我們的Logo,也希望名字中有「郁緊(正在活動)的動詞。至於「傀儡」,開宗明義,就是做偶物。


林:「傀儡」也有中國的感覺,雖然我們在西方讀書,但我覺得找回屬於自己的文化很重要。「滾動傀儡」就是一個名字,而「劇場」就像是團的特質。即便名字長一點,我們也堅持加上「另類劇場」。因為我在捷克讀的科目是戲偶及另類劇場導演系,另外是想推動這種Artform,我們認為要先定義它,大家才會留意到,可能相對於傳統的話劇,另類劇場會利用多一點創新或再造傳統的方法 。


Q:可以描述一下從一開始修讀戲偶的起源,到組成「滾動傀儡另類劇場」的經過,以及到現在的發展嗎?



林:中學時參加了「慈藝話劇社」的戲開始的,之後我去了美國讀設計一年,回來後跟香港「天邊外劇場」的老師陳曙曦先生和莫蔓茹小姐學戲和做戲。期間在澳門斷斷續續地跟不同的團去演出,例如「晴軒劇社」、「曉角劇社」、「戲劇農莊」等等。直到2007 年,曙曦過來辦澳門的「天邊外劇場」,後來就變成了我們一起做澳門區的「天邊外劇場」,然後慢慢地獨立成為了現在的「小城實驗劇團」,所以我也是這兩個團的創團成員之一。從2007 到2012

年期間,經歷了日復日的「白天上班,晚上排戲」的時光,覺得有點累,本來想要放棄戲劇。但是,那時候遇到了「新加坡戲劇盒」的藝術總監郭慶亮先生,我去上他在文化局開的導演大師班,受到很大的啟發,然後他又帶我去做2013 年藝術節的《告別:身體十六章》,從他身上我學到了很多不止戲劇的知識。在新加坡的期間,我申請了捷克國家國立藝術學院(DAMU )的導演系,半年後它收了我,然後就踏上導演之路。去到捷克,覺得確實沒有選錯,

是很適合自己做的事,很感恩那一年的際遇和牛房劇季給機會我們做2013 年的作品。


《小安的新聞》


《方方》



趙:從2012 年底,我開始有幫忙劇場的幕後工作,加上我做了當時的工作大概八年,就開始產生想要改變的念頭,因為如果那時不變的話,應該不會再變了,於是經常想要辭職環遊世界,也有跟婷婷互相影響的關係,所以綜合我們的想法,一起去捷克,我就去念了ArtManagement。


林:而我就選擇了導演系。


Q:曾經有過工作、合作或創作讓你們印象特別深刻,以致影響後來或現在的創作方向和發展嗎?



林:「創作要有試驗和實踐」,這是劉以鬯先生的一句話,我經常用來警惕自己。另外,郭慶亮先生告訴我們,做戲不只是選擇一個自己很喜歡的戲來做,還有你想要透過戲告訴觀眾什麼,觀眾能否從而帶走一些東西,戲在當代社會有什麼意思。這改變了我對戲劇的看法,還有在捷克學校的師兄胡辛.阿比的一番話。有一天, 他過來問我:「婷婷,劇場在哪裏?」我就回答 Peter Brook 的一個人注視著另外一人經過,劇場就會成立。然後他就眼睛放光地看著我說:「劇場,是在觀眾的腦海裏。」 他說約旦的導師和捷克的指導老師都不約而同地說了相同的事, 所以認為事實正是如此,他覺得很興奮,想要跟我分享。


趙:從牛房劇季連續三個的演出中,我們開始找到一些脈絡和可依循的方向,例如我們第一次做劉以鬯先生的當代作品《枯牆》,第二個時間上是早一百年的《藥》,第三個《方方》是再推前一百年,從歷史推前去對照我們的社會,無論是選材,還是改變的方法,到做的技巧和使用空間的變動,很感謝牛房當時給予非常大的自由度。


林:真的,我覺得牛房是孕育了「滾動」,因為前三年還未完成學位之際,牛房就提供了機會給我們,我們當時是十分興奮的。





《Made in Macau 2.0》

Q:由於戲偶和另類劇場在澳門還在發展階段,你們如何拿捏內容的直白程度? 向觀眾解釋你們的創作重要嗎?



林:重要。這個問題是我經常想重提的,有一次在慶亮的班上作Present 時,其中有一位老師很坦白和溫柔地跟我們說,其實他並不是很看得懂前衛的作品,但他知道我們在探索中,可否能做到(可理解程度)在觀眾前少少,然後

他們可以追上去,如此類推。當時我也看不明白一些使用後戲劇手法的作品,如果要我去看一個我完全不明白的劇,可能反而會嚇走很多觀眾。從歐洲回來後做《方方》,我知道有些東西可以做到很前,但我也知道「滾動」的觀眾從哪裏開始,在一個任何人都能看懂的故事下,由每一套戲慢慢加多一些,加一些慢慢會引導觀眾作更多思考的元素,如何讓觀眾「雅俗共賞」也是我們的理念之一。



《枯牆》


Q:最近籌備的演出和最新的動向?


趙:最近籌備的是今年藝術節的一個委約作品《甲戌風災》,我們會以聲景劇場的形式作演出。關於動向方面,接下來會在六月十九到三十日舉辦一個著名的英國編作劇場大師DavidGlass 的大師班,還有《小安的新聞》的重演和由德國兒童文學改編的首次兒童劇演出。




滾動傀儡另類劇場

理念與願景

我們以偶物(Puppet and Object)為媒界創作,希望重新喚醒身邊每事每物的意義,尋找這些劇場物質塑造「隱喻」的可能性,以此擴闊作品的閱讀空間,激發觀者自身的想像力,繼而啟發思考。

透過建立澳門正式的偶劇平台,我們希望提供渠道予有興趣的朋友,與世界各地的偶團交流。透過戲劇、藝術教育、出版及其他藝術形式,推廣戲偶及另類劇場,並與不同界別的藝術工作者/社群合作,開拓多元創作空間。

藝術定位

劇團創作方向以社會及人民關懷為主題。通過兼具劇場美學與實驗性的創作,摸索偶物作為劇場物質的豐富隱喻性表達,及表演者與戲偶這個另我(Alter ego)的關係,以至演出作品和觀眾間的互動連繫,用藝術探討當代人對社會和自身的認知。

我們深信戲偶可以跨越語言與地域界限,其雅俗共賞的特性,更能成為連結不同背景的觀眾和創作者的橋樑。

email: rollingpuppet@gmail.com

www.facebook.com/rollingpuppet

 
 
 

牛雜工作團隊

施援程
​Cora Si

編輯,撰稿人

因為不善辭令,不愛群體活動,所以自少交筆友及寫BLOG,然後寫攝影及藝術文章,沒有正式學藝術,但辦過幾次個展,成為策展人及牛雜編輯,平日在家工作,最好的友伴是貓及狗,認為未來是未知,有很多可能性。

楊冠瑩
Summer Ieong

撰稿人

在攝影、錄像、繪畫及裝置等領域浮遊。以寫字作為反芻。 夢想的生活是冬暖夏涼、吃飽喝足、夜夜好眠、多元成家。

郝元春
Yolanda Kog

撰稿人

藝術工作者,鏟屎官,長期神游患者一枚。

李卓媚
Lego Lei

撰稿人

鄭志偉
Ck Cheang

平面設計

全職笨蛋,兼職在 SomethingMoon 做平面設計,參與很多重要但不顯眼項目。有時是思崎井寫寫字。

周寶玲
Pauline Chao​​

​行政

劉嘉欣
Amber Lao

行政

其實那一步不太難、不太遠、不太高,倘若你願意。

©2017 by ox magazine.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